中医不同治法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兔主动脉内膜脂斑形成的影响

被引:60
作者
周瑕青
宋剑南
吕爱平
李爱华
金红
李艳
滕静如
王少君
机构
[1] 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
[2] 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 北京东直门内北新仓号
[3] 北京东直门内北新仓号
[4] 北京东直门内北新仓号
关键词
血脂过多/中医药疗法; 主动脉/病理学; 动脉粥样硬化/中医药疗法;
D O I
10.13288/j.11-2166/r.1996.03.026
中图分类号
R259 [现代医学内科疾病];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本文利用动物模型,以形态学为主,比较研究了活血化瘀(水蛭、川芎)、健脾化痰(半夏、陈皮、茯苓、竹沥水、甘草)和痰瘀同治(将上述两方合并而成)3种中医治法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家兔主动脉内膜脂斑形成及脂质水平的影响。发现3者均能显著地降低家兔血清TC、TG、LDL—C和LPO含量和抑制主动脉内膜脂斑的形成,其中活血化瘀组的作用强度与西药安妥明接近。然而化痰组在降低血清TC、LDL—C和抗脂斑形成方面均比活血化瘀组明显。3种治法中,以痰瘀同治组的作用最明显,与活血化瘀组及安妥明组相比其降低血清TC、LDL—C和抗脂斑形成的作用有非常显著的差异。其抗脂质过氧化作用也有明显差异,并稍优于化痰组。形态学观察与生化测定结果,与血清LDL-C及LPO含量变化相一致,即血中TC、LDL-C含量越高,LDO的浓度则越高,脂斑形成百分率就越高,对脂斑病变程度的镜下观察也显示了相同的对应关系。表明脂质代谢紊乱,血中TC、TG及LDL-C含量的升高,导致LPO的累积是血管内膜受损及脂斑形成的主要原因。
引用
收藏
页码:174 / 175+132 +132
页数:3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