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领域、交往理性与网络空间中的主体性建构

被引:4
作者
徐婷
王健
机构
[1] 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关键词
公共领域; 交往理性; 网络空间; 主体性;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206 [传播理论];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公共领域作为一个介于私人领域与国家之间的公共交往场所,为公众自由发表言论、参与公共事务提供了一个民主化的平台。有效发挥公共领域的民主政治功能,关键是要抛弃自我中心的意识哲学范式,重新建立交往理性。19世纪以来,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模式已经逐渐瓦解,而20世纪后期出现的网络空间构成了一个全新的公共领域,是公共领域的又一次转型。在网络公共领域中构建主体性,使网络交往行为更加合理化,是现代社会值得人们关注的一个新课题。
引用
收藏
页码:37 / 39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阐释.[M].张秀琴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2]  
批判与重建.[M].王凤才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3]  
交往的世界.[M].姚纪纲著;.人民出版社.2002,
[4]  
通向话语民主之路.[M].汪行福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5]  
批判诠释与知识重建.[M].阮新邦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6]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德)哈贝马斯(JuergenHabermas)著;曹卫东等译;.学林出版社.1999,
[7]  
正义论.[M].(美)罗尔斯(Rawls;J.)著;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