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艾滋病防治模式的伦理思考

被引:9
作者
朱海林 [1 ]
陈雅雪 [2 ]
机构
[1] 昆明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学院
[2] 云南农业大学图书馆
关键词
艾滋病防治模式; 公共卫生进路; 权利进路; 伦理;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184 [防疫措施和管理];
学科分类号
100401 ;
摘要
我国艾滋病防治经历了"严打"、"打防结合"和综合防治三个阶段。从伦理学的角度分析,传统模式主要采取的公共卫生进路不仅直接造成了艾滋病防治的两个基本价值目标的对立和冲突,加剧了社会对艾滋病的歧视与排斥,而且背离了艾滋病防治普遍可及的基本要求。艾滋病问题的特殊性决定了艾滋病的防治不能采取诸如隔离、追踪等一般的公共卫生措施,而应通过采取以权利为基础的进路,以实现艾滋病防治的普遍可及。
引用
收藏
页码:1 / 3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云南省部分地区居民艾滋病歧视态度的变化分析 [J].
张瑞宏 ;
梁志中 ;
李长富 ;
王芸 ;
王砚蒙 ;
张文英 ;
宋静 ;
杨世童 .
医学与社会, 2011, (02) :46-48
[2]   农民工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及其相关性研究 [J].
赵书敏 ;
李小妹 ;
董芳芳 ;
方华 .
护理学杂志, 2010, 25 (03) :8-10
[3]   艾滋病患者权利保障面临的伦理冲突及其协调 [J].
朱海林 ;
韩跃红 .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30 (01) :89-92
[4]   医疗卫生服务中艾滋病歧视的研究进展 [J].
韩扬扬 ;
严谨 .
护理学杂志, 2008, (11) :77-79
[5]  
正义论[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美)罗尔斯(Rawls, 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