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性公共养老保障制度改革与中国的选择——与GDP相连的空帐、比与资本市场相连的实帐更可靠更可取

被引:19
作者
王新梅
机构
[1]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
关键词
名义缴费确定型现收现付制; 公共养老保障制度; 投资风险; 激励机制; 转轨成本;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842.6 [各种类型保险];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的全球性养老保障制度的大辩论中达成了一致的结论有:积累制与现收现付制一样、都不能应对人口结构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金的财政困难;如果把转轨成本也算在内的话,积累制与现收现付制的收益率是相同的。本文通过对全球性公共养老保障制度改革内容的详尽考察发现,发达国家的公共养老保障制度几乎都是现收现付制,今后也没有改为积累制的打算,并且理论上公共养老保障制度只能实行现收现付制。另外当筹资方式为现收现付制时、也可以建立缴费与给付一一对应的个人帐户,这样对我国来说就再也没有必须采用积累制的理由了。而在名义缴费确定型现收现付制中,我国现行制度中存在的激励不足、投资风险、巨额转轨成本等难题都可以较容易地得到解决。
引用
收藏
页码:52 / 71
页数:20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现收现付制与人口老龄化关系定量分析 [J].
程永宏 .
经济研究, 2005, (03) :57-68
[2]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从FDC层次向NDC层次转换[J]. 约翰·B.威廉姆森 ,孙策,张松,林义.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04(03)
[3]   中国养老保险体系改革的福利经济学分析 [J].
封进 .
经济研究, 2004, (02) :55-63
[4]   欧亚六国社会保障“名义账户”制利弊分析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J].
郑秉文 .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3, (05) :56-61+79
[5]   当前养老保险筹资模式不宜转向基金式 [J].
朱青 .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1, (12) :16-21
[6]   我国城镇养老保险体制改革中的激励机制问题 [J].
赵耀辉 ;
徐建国 .
经济学(季刊), 2001, (01) :193-206
[7]   中国养老金隐性债务、转轨成本、改革方式及其影响——可计算一般均衡分析 [J].
王燕 ;
徐滇庆 ;
王直 ;
翟凡 .
经济研究, 2001, (05) :3-12+94
[8]   中国养老保险体系选择的经济学分析 [J].
袁志刚 .
经济研究, 2001, (05) :13-19
[10]   人口年龄结构、养老保险制度与最优储蓄率 [J].
袁志刚 ;
宋铮 .
经济研究, 2000, (11) :24-3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