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艺术符号及其现代传播

被引:14
作者
孙发成
机构
[1]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
关键词
民俗艺术; 符号; 传播;
D O I
10.14003/j.cnki.mzysyj.2011.02.004
中图分类号
J0 [艺术理论]; G206 [传播理论];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民俗艺术总是以象征符号的形式进入传播领域,民俗艺术传播的实现,实际上是民俗艺术符号意义在民众之间的交流和共享。民俗艺术符号的传播有民间传播和大众传播两种形式,民间传播是民俗艺术传播的主要方式。在大众传播介入后,民俗艺术就不再作为原生态的作品形态进入传播领域,而是被制作成文字、影像、视频等传媒文本符号,通过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进行传播。大众传播方式有利于民俗艺术的保存和推广,但对民俗艺术的传承并不能起到显著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92 / 96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 [1] 南京高淳的“跳五猖”与“大王会”
    陶思炎
    [J]. 文化学刊, 2009, (02) : 127 - 130
  • [2] 试论大众文化影响下的民俗文化
    孙云春
    姚周辉
    [J].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01) : 31 - 35
  • [3] 民间传承与大众传播
    周福岩
    [J]. 民俗研究, 1998, (03) : 6 - 11
  • [4] 传播学教程.[M].王本朝; 杜积西; 编著.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 [5] 艺术传播概论.[M].包鹏程;孔正毅著;.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
  • [6] 美学传播学.[M].森茂芳等著;.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
  • [7] 传播学.[M].邵培仁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 [8] 理解媒介.[M].(加)赫伯特·马歇尔·麦克卢汉(HerbertMarshallMcluhan)著;何道宽译;.商务印书馆.2000,
  • [9] 传播学通论.[M].戴元光;金冠军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
  • [10] 艺术传播学.[M].邵培仁 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