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要素流动空间特征及国际对接路径研究

被引:31
作者
陈世栋 [1 ,2 ]
机构
[1] 不详
[2]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
[3] 不详
[4] 清远分院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要素流动; 特征; 空间结构; 路径;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127 [地方经济];
学科分类号
0202 ; 020202 ;
摘要
粤港澳大湾区地处中国对外开放的最前沿,承担着国家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及"一带一路"对接国际的重要使命,但其要素流动面临着三种关税区及多种制度融合的障碍。基于大数据理念,构建"百度指数",可以判别粤港澳湾区11个城市之间的联系强度。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间要素流动强度具有明显的地理邻近性;从联系紧密度看,形成了内外两大圈层;香港对整个大湾区具有枢纽作用,"香港—深圳"和"广州—佛山"是要素汇聚的两大极核;形成了"港深—广佛"走廊,但湾区整体呈现东重西轻格局;湾区西岸地区还需进一步通过集聚发展,以发挥对粤西地区的带动作用。结合对湾区发展阶段的判别和要素流动的可能趋势,粤港澳大湾区应通过建立"市场共同体"等路径,实现要素国际对接。
引用
收藏
页码:27 / 32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经济外向拓展及其空间支持系统构建 [J].
林先扬 .
岭南学刊, 2017, (04) :25-32
[2]   世界湾区经济的建设经验与启示 [J].
张锐 .
中国国情国力, 2017, (05) :31-34
[3]   中国“出口世界工厂”的效率格局演变 [J].
宋涛 ;
唐志鹏 .
地理科学, 2016, 36 (07) :973-979
[4]   大数据时代的互联网金融创新及传统银行转型 [J].
孙杰 ;
贺晨 .
财经科学, 2015, (01) :11-16
[5]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工业化阶段演进分析 [J].
许君如 ;
牛文涛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1, 13 (01) :43-49
[6]  
中国城市群新论[M]. 科学出版社 , 姚士谋,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