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杨树林生态系统碳通量及其影响因子研究

被引:24
作者
彭镇华 [1 ]
王妍 [2 ]
任海青 [2 ]
孙启祥 [1 ]
周金星 [1 ]
机构
[1]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
[2]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木材工业研究所
关键词
碳通量; 杨树林; 环境因子; 响应关系;
D O I
10.13275/j.cnki.lykxyj.2009.02.017
中图分类号
S792.11 [杨];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以安徽安庆长江外滩地杨树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运用涡度相关技术进行长期CO2通量监测,得到2005年4月到2006年3月间生态系统碳通量的日动态变化过程:从7:30左右生态系统开始吸收CO2,午间13:30左右达到全天碳吸收最高峰,然后开始降低,到17:30左右生态系统逐渐转入碳排放;同时分析了生态系统碳通量与光合有效辐射(PAR)、温度、土壤热通量等环境因子的响应变化关系:PAR>1μmol.m-2.s-1时,在不同温度范围内,PAR与碳通量的响应关系不同;平均夜间碳通量与月平均气温呈线性相关;平均夜间碳通量与5 cm处土壤日平均温度呈指数相关;月平均碳通量与2 cm深处土壤热通量也呈指数相关。
引用
收藏
页码:237 / 242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的原理与方法.[M].于贵瑞;孙晓敏等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和碳蓄积.[M].于贵瑞; 主编.气象出版社.2003,
[3]  
长江中下游滩地杨树栽培与利用.[M].彭镇华; 著.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4]   Gap filling strategies for defensible annual sums of net ecosystem exchange [J].
Falge, E ;
Baldocchi, D ;
Olson, R ;
Anthoni, P ;
Aubinet, M ;
Bernhofer, C ;
Burba, G ;
Ceulemans, R ;
Clement, R ;
Dolman, H ;
Granier, A ;
Gross, P ;
Grünwald, T ;
Hollinger, D ;
Jensen, NO ;
Katul, G ;
Keronen, P ;
Kowalski, A ;
Lai, CT ;
Law, BE ;
Meyers, T ;
Moncrieff, H ;
Moors, E ;
Munger, JW ;
Pilegaard, K ;
Rannik, Ü ;
Rebmann, C ;
Suyker, A ;
Tenhunen, J ;
Tu, K ;
Verma, S ;
Vesala, T ;
Wilson, K ;
Wofsy, S .
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 2001, 107 (01) :43-69
[5]  
Factors controlling evaporation and energy partitioning beneath a deciduous forest over an annual cycle.[J].Kell B. Wilson;Paul J. Hanson;Dennis D. Baldocchi.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2000, 2
[7]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碳收支特征 [J].
吴家兵 ;
关德新 ;
张弥 ;
韩士杰 ;
于贵瑞 ;
孙晓敏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7, (01) :1-6
[8]   塔里木河中下游柽柳群落土壤碳通量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J].
黄湘 ;
陈亚宁 ;
李卫红 ;
刘加珍 ;
陈亚鹏 .
环境科学, 2006, (10) :1934-1940
[9]  
千烟洲人工针叶林CO_2通量季节变化及其环境因子的影响.[J].刘允芬;宋霞;孙晓敏;温学发;陈永瑞.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4, S2
[10]   测定农田蒸散的涡度相关技术 [J].
郭家选 ;
梅旭荣 ;
卢志光 ;
赵全胜 ;
不详 .
中国农业科学 , 2004, (08) :1172-1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