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企业在中国开展破坏性创新的动因及其“破坏”能力构建

被引:4
作者
陈涛 [1 ,2 ]
邵云飞 [1 ]
唐小我 [1 ]
机构
[1] 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2] 贵州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关键词
跨国企业; 中国市场; BOP市场; 破坏性创新; RPV;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276.7 [跨国公司];
学科分类号
1202 ; 120202 ;
摘要
近年来部分跨国企业开始向中国低收入消费者市场拓展业务并取得实效,从破坏性创新理论视角,这表明部分跨国企业已经在中国市场上开展破坏性创新。应用破坏性创新及BOP市场理论,结合相关资料数据和典型企业案例说明,中国市场的性质、规模、避免本土企业成为全球破坏者等因素是促使跨国企业在中国市场开展破坏性创新的主要动因。而开展破坏性创新,具备破坏性创新能力是必要条件。通过建立一个基于RPV框架的破坏能力构建概念模型,对模型分析后得出,本土化战略是跨国企业获取破坏性能力的主要手段。
引用
收藏
页码:126 / 136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角色演变模式和路径研究 [J].
徐笑君 ;
刘海波 .
研究与发展管理, 2011, 23 (02) :76-84
[2]   面向低收入群体(BOP)的创新理论——述评和展望 [J].
仝允桓 ;
周江华 ;
邢小强 .
科学学研究, 2010, 28 (02) :169-176
[3]   面向低收入群体的商业模式创新 [J].
赵晶 ;
关鑫 ;
仝允桓 .
中国工业经济, 2007, (10) :5-12
[4]   中国为何成为跨国研发热门之地 [J].
李盾 .
中国外资, 2007, (02) :11-11
[5]   跨国公司在华20年 [J].
杨育谋 .
中国外资, 2005, (12) :8-12
[6]   集体“围猎”家电市场——跨国家电公司在中国调整战略 [J].
徐全军 .
中国外资, 2004, (01) :16-17
[7]   Strategy shifts in MNC subsidiaries [J].
Taggart, JH .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8, 19 (07) :663-681
[8]   THE SCHUMPETERIAN TRADEOFF REVISITED [J].
NELSON, RR ;
WINTER, SG .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2, 72 (01) :114-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