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作物生长模型的东北玉米冷害监测预测

被引:20
作者
马玉平 [1 ,2 ]
王石立 [1 ]
李维京 [3 ]
机构
[1]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2]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3] 国家气候中心
关键词
玉米冷害指标; 监测预测; 东北玉米生长模型;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3 [玉米(玉蜀黍)]; S426 [寒潮];
学科分类号
0901 ; 0904 ;
摘要
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东北地区的气温明显上升,但由于存在玉米相对晚熟品种越区(北扩)种植现象,区域性和阶段性的玉米低温冷害仍时有发生。因此,开展东北玉米低温冷害监测预测研究仍十分必要。本文首先利用东北玉米生长模型(NECMaGM)构造冷害监测指标,然后开展玉米冷害监测预测方法研究并进行个例分析。结果显示,从不利天气条件和玉米对低温响应两方面遴选的8个单项指标中,以指标2(DCTas9,抽雄期到9月底的累积热量单位与同期多年平均值的差值百分率)和指标1(DNTas,当年抽雄期与多年平均抽雄期的差值)对历史玉米冷害的概括能力最强;根据冷害致灾机理、单一指标的历史概括能力及其独立性等因素,构建了由指标1、2以及指标4(DWGrS,水分适宜条件下模拟穗重与多年平均穗重的差值百分率)和指标7(DWFro,初霜冻日时模拟穗重与模拟成熟时穗重的差值百分率)组合而成的东北玉米低温冷害综合指标;基于NECMaGM和冷害综合指标进行单点冷害监测,确定了若45%以上站点出现玉米冷害即为区域性冷害的标准,独立样本监测检验与实际情况一致;利用NECMaGM在网格尺度上的监测可以得到更详细的冷害空间分布状况,有利于开展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工作;根据前期天气实况加上区域气候模式预测的气象要素数据,再结合预报时效之后的多年平均气候数据,在格点尺度利用NECMaGM可以实现对东北玉米低温冷害的预测。预测个例表明,该方法能够反映冷害的形成过程和严重程度,但其准确性不仅与作物模型有关,还依赖于区域气候模式的模拟能力。
引用
收藏
页码:1868 / 1878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基于作物生长模型的玉米生殖期冷害致灾因子研究 [J].
马玉平 ;
王石立 ;
李维京 .
作物学报, 2011, 37 (09) :1642-1649
[2]   东北玉米热量指数预测方法研究(Ⅰ)——热量指数与玉米产量 [J].
郭建平 ;
庄立伟 ;
陈玥熤 .
灾害学, 2009, 24 (04) :6-10
[3]   东北地区玉米冷害预测评估模型改进研究 [J].
王石立 ;
马玉平 ;
庄立伟 .
自然灾害学报, 2008, (04) :12-18
[4]   中国东北地区近百年气温序列的小波分析 [J].
姜晓艳 ;
刘树华 ;
马明敏 ;
张菁 .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8, (02) :122-125
[5]   基于多种预测模型的玉米低温冷害预测集成模型 [J].
李祎君 ;
王春乙 .
灾害学, 2006, (04) :1-7
[6]   玉米低温冷害动态评估和预测方法 [J].
马树庆 ;
刘玉英 ;
王琪 .
应用生态学报, 2006, (10) :1905-1910
[7]   中国大陆冬夏季气候型年代际转折的区域结构特征 [J].
施晓晖 ;
徐祥德 .
科学通报, 2006, (17) :2075-2084
[8]   东北夏季气温变异的区域差异及其与大气环流和海表温度的关系 [J].
孙建奇 ;
王会军 .
地球物理学报, 2006, (03) :662-671
[9]   中国北方地区近50年来气温变化特征的研究 [J].
郭志梅 ;
缪启龙 ;
李雄 .
地理科学, 2005, (04) :66-72
[10]   东北地区近44年的气候暖干化趋势分析及可能影响 [J].
孙凤华 ;
杨素英 ;
陈鹏狮 .
生态学杂志, 2005, (07) :751-755+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