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的生态文明与新型城镇化作用机理及关系研究

被引:24
作者
杨立 [1 ,2 ]
黄涛珍 [3 ]
机构
[1] 不详
[2] 河海大学商学院
[3] 不详
[4] 无锡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
[5]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6] 不详
关键词
生态文明; 新型城镇化; 作用机理; 关系; 耦合协调度模型;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321 [区域环境规划与管理]; F299.27 [地方城市经济];
学科分类号
083305 ; 1204 ;
摘要
研究生态文明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机理,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建立综合评价体系,对无锡市2006—2017年生态文明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在过去12年中,无锡市生态文明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水平先略有下降再逐年稳步上升,但生态文明综合水平稍滞后于新型城镇化综合水平,两者耦合协调度等级也从勉强协调上升到良好协调,其中2006—2008年为勉强协调阶段,2009—2011年处于初级协调时期,2012—2016年步入中级协调阶段,2016年接近良好协调等级,2017年已达到良好协调等级。随着耦合协调度提高,反映出生态文明与新型城镇化两大子系统处于良性磨合期,但总体说来,其耦合协调效应还需要进一步增强。应推进新型城镇化,统筹城乡一体化,将生态文明的原则及理念全面融入新型城镇化建设全过程,构建生态文明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的体制机制,进一步采取措施协调好两个子系统之间的关系。
引用
收藏
页码:60 / 66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山东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非协调耦合关系判别及空间类型研究 [J].
任梅 ;
程钰 ;
任建兰 .
世界地理研究, 2016, 25 (05) :58-68
[2]   生态文明融入新型城镇化的空间整合与技术路径 [J].
翟坤周 .
求实, 2016, (06) :47-57
[3]   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度测度研究——基于全国各省份的数据 [J].
熊曦 ;
张闻 ;
尹少华 ;
蔡珍贵 .
生态经济, 2016, 32 (03) :185-188
[4]   论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协同发展 [J].
包双叶 .
求实, 2014, (08) :59-63
[5]   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 [J].
任重 .
今日浙江, 2013, (10) :48-49
[6]   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规律及协调发展研究——基于云南省的实证 [J].
许宏 ;
周应恒 .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2011, 27 (04) :133-139
[7]   中国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分析 [J].
刘耀彬 ;
李仁东 ;
宋学锋 .
自然资源学报, 2005, (01) :105-112
[8]   三峡库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定量辨识 [J].
黄金川 ;
方创琳 ;
冯仁国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4, (02) :153-158
[9]   试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循环 [J].
王干梅 ;
姜学民 ;
时正新 ;
王全新 .
贵州社会科学, 1984, (06) :33-38
[10]  
Articulating land and water dynamics with urbanization: an attempt to model natural resources management at the urban edge[J] . R. Ducrot,C. Le Page,P. Bommel,M. Kuper.Computers, Environment and Urban Systems . 2003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