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炭气候成因说”的探讨

被引:8
作者
殷书柏
吕宪国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关键词
泥炭; 泥炭气候成因说; 小气候; 形成与分布; 地带性规律;
D O I
10.13249/j.cnki.sgs.2006.03.011
中图分类号
P461 [气候的形成和影响气候的因素];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文章从沼泽有机质积累的本质和泥炭的定义出发,通过对地带性气侯与沼泽小气候、泥炭的现状分布与自然分布、“没有泥炭分布”地区与“不能形成泥炭”地区、地区差异与地带性分异规律等几对矛盾在泥炭形成与分布中的作用和地位的详细剖析,认为:各种地带性气候条件下都能因为地表积水而形成湿地小气候,不同地带内湿地小气候都具有湿润的特征;泥炭沼泽的形成与分布主要是与湿地小气候及积水厌氧环境有关,用与泥炭形成没有直接联系的地带性气候指标来研究泥炭形成与分布的规律性是不合逻辑的;地带性的水热条件主要对泥炭在不同地带的分布面积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泥炭现状分布因为人类活动的影响已不是自然规律的表现,从不能反映泥炭形成与分布自然状况的泥炭现状分布来分析泥炭形成与分布的自然规律,显然也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没有泥炭分布”的地区并不是因为这里的水热条件组合不能形成泥炭,各自然地带内都可形成泥炭且所有地带内的泥炭特征都是相似的,没有必要将它们区别对待,这些事实说明“泥炭气候成因说”对泥炭形成与分布的规律性的解释是不合逻辑的,泥炭的分布不具有地带性的规律。
引用
收藏
页码:321 / 327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中国东北地区及不同典型下垫面的气温异常变化分析 [J].
孙凤华 ;
任国玉 ;
赵春雨 ;
杨素英 .
地理科学, 2005, (02) :167-171
[2]   三江平原湿地景观结构的时空变化 [J].
刘红玉 ;
张世奎 ;
吕宪国 .
地理学报, 2004, (03) :391-400
[3]   若尔盖高原全新世气候变化的泥炭记录与加速器放射性碳测年 [J].
周卫建 ;
卢雪峰 ;
武振坤 ;
邓林 ;
A.J.T.Jull ;
D.Donahue ;
W.Beck .
科学通报, 2001, (12) :1040-1044
[4]   中国泥炭资源蕴藏的空间格局分析 [J].
胡金明 .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 (02) :144-146
[5]   泥炭沼泽化类型、控制因素及聚炭水文模式 [J].
彭格林 ;
刘光华 ;
伍大茂 ;
张则有 .
地学前缘, 1999, (S1) :125-132
[6]   草本泥炭形成的生物环境机制 [J].
白光润 ;
王升忠 ;
冷雪天 ;
白艳 .
地理学报, 1999, (03) :57-64
[7]   福建沿海晚第四纪泥炭形成的分期及其与气候、海面变化的关系 [J].
杨建明 .
热带海洋, 1992, (01) :45-51
[8]   泥炭形成的水热系统指数 [J].
白光润 .
地理学报, 1986, (02) :168-176
[9]   华北平原与长江下游平原泥炭地的类型及形成时代 [J].
钟金岳 ;
张则友 ;
邱淑彰 ;
孙世英 .
地理科学, 1983, (04) :329-337
[10]   试论沼泽的分布和发育规律 [J].
黄锡畴 .
地理科学, 1982, (03) :193-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