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少免耕技术研究 Ⅰ、稻作少免耕类型、生产效应及前景的探讨

被引:19
作者
杜金泉
方树安
蒋泽芳
罗文鼎
邹朝全
机构
[1] 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
[2] 眉山县农业局
[3] 龙泉驿区农业局
[4] 广汉市农技中心
[5] 温江县农委 成都
[6] 不详
[7] 成都
关键词
水稻; 栽培技术; 免耕; 少耕; 生产效应;
D O I
10.16213/j.cnki.scjas.1990.04.006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1986~1990年对水稻少免耕技术进行了多点系统调查和试验研究,认为免去耕耙作业即插秧的谓之免耕,减少耕耙程序、次数和降低能耗的谓之少耕。平原和丘陵稻区分免耕为撬窝型和板田直插型(含秧田和本田);分少耕为以旋代耕型和半旱式垄作型,耕作方式间的增产效应趋势为:免耕稻>少耕稻>传统耕作稻。免耕类型的增产趋势是:撬窝型>直插型(秧田直插优于本田直插)。少耕类型的增产趋势是:垄作型>以旋代耕型。因地制宜地采用适宜的少免耕技术,均能增产节支。一般增产2~5%,省工2.7~4.7个,节油1公升,节支27~45元。
引用
收藏
页码:26 / 32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3 条
[1]   单季稻不同耕作法研究 [J].
何付春 .
耕作与栽培, 1986, (04) :1-5
[2]   南方水田少(免)耕法研究报告 [J].
邵达三 ;
黄细喜 ;
陶嘉玉 ;
王万源 ;
严家瑞 ;
许健 .
土壤学报, 1985, (04) :305-319
[3]  
免耕农作制[M]. 农业出版社[美]菲利普(S·H·Phillips)[美]杨(H·M·Young) 著, 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