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郁证学说源流探析

被引:81
作者
畅洪昇
段晓华
梁吉春
王庆国
机构
[1] 北京中医药大学
关键词
郁证学说; 源流; 发展方向;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277.7 [中医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中医学郁证学说发展经历了理论源起、辨治雏形、认识深入、学说形成、体系完善5个不同阶段。《黄帝内经》的五郁论和情志致郁论述,张仲景的郁证辨证论治体系开创了郁证学说研究的先河。陈无铎等郁证七情病因理论,使郁证的认识得到进一步的深入。金元时期,刘完素怫热郁结论、张子和肝脾郁结论、李东垣气虚致郁论、丹溪学派六郁论、王履五郁治法新论的提出促进了郁证学说的形成。明清医家倡导百病兼郁论,完善五郁、六郁辨证治疗体系,重视情志致郁的发病原因和培元舒郁的治郁法则,真正形成了内涵丰富的学说。纵观历代对郁证的认识,中医学的郁证学说包括了七情、病邪、药物等因素作用于机体后出现的一系列郁滞状态,涉及到脏腑功能、气血津液等诸多因素,其研究内容包括脏气郁、病气郁、客气郁、情志郁、药郁等,其中包含的辨证论治思想可以用于指导我们认识和治疗各种疾病。今后郁证学说发展的方向应该是,第一从中西医结合角度,将郁证学说与现代精神医学理论结合,完善中医情志郁的辨证治疗;第二从传统文献研究角度,系统梳理并明确虚、郁之间的确切关系和辨证论治方法。
引用
收藏
页码:653 / 658+661 +661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 [1] 证治汇补.[M].(清)李用粹编撰;竹剑平[等]整理;.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 [2] 张氏医通.[M].(清) 张璐; 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 [3] 医贯.[M].(明)赵献可著;郭君双整理;.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 [4] 儒门事亲.[M].(金)张子和撰;邓铁涛;赖畴整理;.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 [5] 脾胃论.[M].(金)李东垣撰;文魁;丁国华整理;.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 [6] 丹溪心法.[M].(元)朱震亨撰;王英;竹剑平;江凌圳整理;.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 [7] 史载之方.[M].(宋)李璆;张致远原辑;郭瑞华;马湃点校;.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 [8] 张景岳医学全书.[M].[(明)张介宾撰];李志庸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
  • [9] 孙一奎医学全书.[M].[(明)孙一奎撰];韩学杰;张印生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
  • [10] 不居集.[M].(清)吴澄著;何传毅等点校;.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