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挤压体制下盆-山耦合关系探讨——以河西走廊和北祁连山为例

被引:7
作者
李奋其
王成善
朱利东
向芳
机构
[1] 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2] 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四川成都 
[3] 四川成都 
关键词
河西走廊; 北祁连山; 盆地; 断裂;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笔者在盆 山构造及构造地貌发育的基础上,对研究区构造和沉积记录进行了分析,进而探讨了新生代以来河西走廊与北祁连山的耦合关系。区内盆地和山脉是于38Ma前在准平原基础上发育起来的;38~17Ma,研究区处于挤压凹陷状态,随着Ⅰ级夷平面解体而盆地范围扩大;17Ma以来,盆地南缘不断抬升,沉积中心向北迁移,于4.96~3.66Ma、0.93~0.84Ma和中更新世末—晚更新世初形成向北推进的Ⅱ级、Ⅲ级、Ⅳ级夷平面。盆山构造的运动方式有前展式、掀斜式和对冲式3种。前展式是盆山演化的主要方式且发生时代相对较早,后两者明显活动于0.93~0.84Ma,其中掀斜式运动是盆地内横向隆起形成的主要原因,而对冲式运动的标志是盆地北缘龙首山、合黎山的隆起。
引用
收藏
页码:17 / 25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1]  
青藏高原北缘碰撞变形的深部过程——深地震探测成果之启示[J]. 高锐,李朋武,李秋生,管烨,史大年,孔祥儒,刘宏兵.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1(S1)
[2]  
青藏高原北缘酒西盆地13Ma以来沉积演化与构造隆升[J]. 宋春晖,方小敏,李吉均,高军平,赵志军,范马洁.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1(S1)
[3]   区域伸展体制下盆-山构造耦合关系的探讨——以渤海湾盆地和太行山为例 [J].
徐杰 ;
高战武 ;
孙建宝 ;
宋长青 .
地质学报, 2001, (02) :165-174
[4]   北祁连造山带的形成与背景 [J].
葛肖虹 ;
刘俊来 .
地学前缘, 1999, (04) :223-230
[5]   祁连山西段玉门断裂晚第四纪活动特征及相关问题的讨论 [J].
陈文彬 ;
刘百篪 ;
徐锡伟 ;
戴华光 ;
王峰 .
西北地震学报, 1999, (04) :46-51
[6]   走滑造山带与盆地耦合机制 [J].
刘和甫 ;
夏义平 ;
殷进垠 ;
尚培乐 .
地学前缘, 1999, (03) :121-132
[7]   多震相走时和波形三维地震成象方法及在祁连山地壳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J].
李清河 ;
张元生 ;
盛国英 ;
范兵 .
CT理论与应用研究, 1999, (03) :1-9+19
[8]   祁连山构造带的新构造变形机制 [J].
侯康明 ;
张忻 ;
刘小龙 .
华南地震, 1999, (02) :50-56+61
[9]   河西走廊新生代构造运动的阶段划分 [J].
谭利华 ;
杨景春 ;
段烽军 .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 (04) :111-120
[10]   河西走廊榆木山边缘断层构造地貌研究 [J].
李有利 ;
杨景春 ;
李保俊 ;
谭利华 .
地质力学学报, 1997, (04) :22-23+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