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邦铺钼(铜)矿床含矿二长花岗斑岩LA-ICP-MS锆石U-Pb定年及地质意义

被引:30
作者
王立强
唐菊兴
陈毓川
罗茂澄
冷秋锋
陈伟
王焕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国土资源部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
[2]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3] 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基金
国家基础研究计划;
关键词
地球化学; LA-ICP-MS; 锆石U-Pb定年; 二长花岗斑岩; 邦铺; 冈底斯; 西藏;
D O I
10.16111/j.0258-7106.2011.02.014
中图分类号
P618.65 [钼];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邦铺斑岩型钼(铜)矿床位于甲玛铜多金属矿床北东约30km处,与钼(铜)成矿有关的岩体主要为二长花岗斑岩,次为花岗闪长斑岩及闪长(玢)岩。通过对二长花岗斑岩体进行LA-ICP-MS锆石U-Pb年龄测试,获得了含矿母岩的年龄,二长花岗斑岩的26颗锆石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16.23±0.19)Ma(MSWD=2.0,n=26),系冈底斯带中新世花岗质岩浆侵位的时间。前人所测的辉钼矿Re-Os同位素等时线年龄为(15.32±0.79)Ma,晚于所测的成岩年龄约1Ma。邦铺斑岩型钼(铜)矿床与甲玛、驱龙等斑岩-矽卡岩型矿床的成岩成矿时代具有统一性,区域成矿规律的研究表明,该矿床与甲玛、驱龙斑岩型矿床应具有一致的构造、岩浆地球化学动力学背景,系印-亚大陆碰撞过程中伸展背景下的成矿大爆发的产物。
引用
收藏
页码:349 / 360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38 条
  • [1] 西藏工布江达县亚贵拉—沙让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区域成矿研究.[D].高一鸣.中国地质科学院.2010, 01
  • [2] 西藏碰撞造山带冈底斯中新世斑岩铜矿成矿作用研究.[D].孟祥金.中国地质科学院.2004, 04
  • [3] Origin of adakitic intrusives generated during mid-Miocene east–west extension in southern Tibet.[J].Z.-Q Hou;Y.-F Gao;X.-M Qu;Z.-Y Rui;X.-X Mo.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2004, 1
  • [4] A slab breakoff model for the Neogene thermal evolution of South Karakorum and South Tibet.[J].G Mahéo;S Guillot;J Blichert-Toft;Y Rolland;A Pêcher.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2002, 1
  • [5] Correction of common lead in U–Pb analyses that do not report 204 Pb.[J].Tom Andersen.Chemical Geology.2002, 1
  • [6] 西藏甲玛中酸性侵入岩LA-ICP-MS锆石U-Pb定年及成矿意义
    秦志鹏
    汪雄武
    多吉
    唐晓倩
    周云
    彭惠娟
    [J]. 矿床地质, 2011, 30 (02) : 339 - 348
  • [7] 西藏冈底斯-念靑唐古拉成矿带典型矿床硫化物Pb同位素特征——对成矿元素组合分带性的指示
    程文斌
    顾雪祥
    唐菊兴
    王立强
    吕鹏瑞
    钟康惠
    刘晓吉
    高一鸣
    [J]. 岩石学报, 2010, 26 (11) : 3350 - 3362
  • [8] 西藏邦铺大型斑岩钼-铜矿床二长花岗斑岩锆石SHRIMP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周雄
    温春齐
    温泉
    吴鹏宇
    曹盛远
    费光春
    霍艳
    周玉
    [J].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10, 29 (04) : 373 - 379
  • [9] 西藏谢通门县雄村斑岩型铜金矿集区I号矿体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对成矿构造背景的约束
    郎兴海
    陈毓川
    唐菊兴
    李志军
    黄勇
    王成辉
    陈渊
    张丽
    [J]. 地质与勘探, 2010, 46 (05) : 887 - 898
  • [10] 西藏甲玛铜多金属矿矿床地质特征及其矿床模型
    唐菊兴
    王登红
    汪雄武
    钟康惠
    应立娟
    郑文宝
    黎枫佶
    郭娜
    秦志鹏
    姚晓峰
    李磊
    王友
    唐晓倩
    [J]. 地球学报, 2010, 31 (04) : 495 - 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