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沟道流域产沙过程的初步分析

被引:45
作者
陈永宗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
关键词
流域产沙量; 初步分析; 重力侵蚀; 黄土高原; 侵蚀产沙; 输沙量; 细沟侵蚀; 沟道; 水力侵蚀;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黄土高原的主要产沙地区是河口镇至龙门黄河干流两侧和泾、洛、渭河中上游,产沙时间集中 7—9月或一、二次暴雨期。流域产沙量与河道断面输沙量基本一致。产沙最与降雨量加径流深组合因子成正比相关,并随坡度增大而增加,坡度超过25—28度水流面蚀强度减弱。砂黄土的可蚀性最大,黄土其次,粘黄土最小。灌木林的防蚀效果最好。近三十年来黄土高原的产沙量进一步增加,其中由人类活动而增加的沙量约占黄河平均输沙量的23~35%。 沟道流域的产沙过程具有垂直分带规律。沟间地以细沟侵蚀产沙为主,沟谷地是水力、重力和洞穴侵蚀综合作用的场所。黄土丘陵区沟谷地的产沙量此沟间地大59.0%左右;黄土塬区产生的泥沙绝大部来自沟谷地。
引用
收藏
页码:35 / 47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3 条
[1]   “红土”陡坡的泻溜侵蚀及其防治 [J].
涂安千 .
水土保持通报, 1981, (04) :29-34
[2]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J].
陈永宗 .
水土保持通报, 1981, (01) :20-27
[3]  
黄河中游黄土[M]. 科学出版社 , 刘东生等著, 1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