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科层化运作:“干部驻村”制度的实践逻辑——基于闽东南C村的案例研究

被引:67
作者
袁立超 [1 ]
王三秀 [2 ]
机构
[1]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2]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
关键词
乡村治理; 干部驻村; 非科层化运作;
D O I
10.19648/j.cnki.jhustss1980.2017.03.022
中图分类号
D422.6 [农民工作];
学科分类号
0302 ;
摘要
科层制是理解我国乡村治理的重要研究视角。基于闽东南C村"干部驻村"的实践案例,分析和探讨"干部驻村"制的实践样态及影响。研究发现,"干部驻村"制的实施使得原来依附于科层体系的乡村治理结构发生了变化,呈现出政治动员、跨部门互动和人格化交往等非科层化运作的特征,并由此使政府动员机制从"单线动员"转向"多线动员",资源配置机制从"弥散"到"精准",政府组织机制从"僵化"到"弹性"。"干部驻村"与"工作队"和"能人治村"在运作机理上有一定差别,其运作方式有助于打破传统乡村治理功能分割和制度僵化的困局,但也存在着缺乏稳定性保障和公平分配的顶层设计考量等问题。
引用
收藏
页码:131 / 137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六万多个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被整顿.[N].盛若蔚;.人民日报.2014,
[2]  
现代化与社会转型.[M].孙立平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   干部下乡、精准扶贫与农业产业化发展——基于“第一书记产业联盟”的案例分析 [J].
蒋永甫 ;
莫荣妹 .
贵州社会科学, 2016, (05) :162-168
[5]   外生力量、资源动员与乡村公共品供给方式的再探索——以西藏六地一市干部驻村为个案的研究 [J].
王丹莉 ;
武力 .
开发研究, 2015, (06) :33-37
[6]   试论外来“帮扶力量”对村民自治的影响——基于山东省S村“第一书记”工作实践的调查 [J].
陈国申 ;
唐京华 .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2015, 17 (06) :62-68
[8]   干部下乡的逻辑基础 [J].
蒲敏 .
黑河学刊, 2014, (03) :54-55+57
[9]   反科层治理:机制、效用及其演变 [J].
李有学 .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54 (01) :39-46
[10]   形式化治理:村级组织性质的再认识 [J].
魏小换 ;
吴长春 .
广东社会科学, 2013, (04) :196-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