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活菌苗免疫的南方鲇外周血液细胞免疫指标的变化

被引:26
作者
单红
张其中
刘强平
赵海涛
周晓扬
冉江波
机构
[1] 西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2] 西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重庆
[3] 重庆暨南大学水生生物研究所广东广州
[4] 重庆
关键词
嗜水气单胞菌; 疫苗; 细胞免疫; 南方; 血细胞;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942.5 [人工免疫];
学科分类号
0906 ;
摘要
以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hydrophila)灭活菌苗为免疫原,以平均体重为86 20g人工饲养的健康南方(Silu rusmeridionalis)为实验对象,通过腹腔注射免疫原(浓度为1 0×108/mL)免疫,剂量为0 2mL/尾,并分别在免疫后的第1、2、4、7、14、21、28天对实验鱼尾静脉采血,进行血液生理指标和血液中吞噬细胞活性的测定。结果显示,嗜水气单胞菌灭活菌苗(FKC)可以增加南方外周血液白细胞数量并引起不同种类白细胞组成比例的变化,提高吞噬细胞的吞噬活性。在免疫后第1、2、4、7、14、21、28天,南方外周血中白细胞数量呈明显上升趋势,其中嗜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变化趋势更为明显;而且吞噬细胞活性大为提高,吞噬百分比较对照组平均升高了17 66%,吞噬指数比对照组平均升高了1 16,在免疫后第4天吞噬百分比和吞噬指数均达到最高值,吞噬百分比为48 40%,吞噬指数为4 82;免疫后第21天,吞噬百分比和吞噬指数开始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由此表明,使用疫苗后,鱼类非特异细胞免疫在初期(尤其是在第2~7天)明显增强,这是鱼用疫苗在免疫早期保护作用的主要机制之一。
引用
收藏
页码:275 / 280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江西地区嗜水气单胞菌流行株的生物学特性 [J].
朱芝秀 ;
曾志明 ;
何后军 ;
邓舜洲 ;
邬向东 ;
张锦华 ;
刘安频 .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03, (04) :623-627
[2]   蛙嗜水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 [J].
朱芝秀 ;
何后军 ;
邓舜洲 ;
王小莺 ;
闵嗣璠 ;
傅光华 .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02, (03) :398-400
[3]   异育银鲫对嗜水气单胞菌灭活菌苗的免疫应答 [J].
张秋胜 ;
陈昌福 .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01, (03) :271-274
[4]   鱼类免疫组织和细胞的研究概况 [J].
张永安 ;
孙宝剑 ;
聂品 .
水生生物学报, 2000, (06) :648-654
[5]   翘嘴鳜对柱状嗜纤维菌免疫反应的初步研究 [J].
陈昌福,史维舟,李静,樊明兴 .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1995, (04) :377-380
[6]   家养鲤科鱼暴发性传染病的病原研究 [J].
陈怀青 ;
陆承平 .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1991, (04) :87-91
[7]   鱼类免疫学研究的进展 [J].
杨先乐 .
水产学报, 1989, (03) :271-284
[8]   嗜水气单胞菌的生态学调查 [J].
许新强 ;
邹立军 ;
余文炳 ;
王建华 ;
孙建荣 .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1989, (04) :36-37
[9]  
当代动物学研究进展[M]. 山东大学出版社 , 丛英姿主编, 1993
[10]  
龙洲鲋鱼血液的初步研究. 董元凯,吕维贤,吴熙载. 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1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