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北磁组构演化及其揭示的应变特征

被引:12
作者
罗良
贾东
陈竹新
胡潜伟
贾秋鹏
李一泉
张元元
机构
[1]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
关键词
川西北; 磁组构; 龙门山北段; 米仓山; 应变;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8.4 [岩石磁性及古地磁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对龙门山褶皱冲断带北段前锋带至四川盆地边缘的川西北地区进行了磁组构研究。在江油和广元之间,沿着垂直于龙门山构造走向的4条采样路线,在18个采样点钻取了173个定向样品,样品采自侏罗纪和白垩纪砂岩及粉砂质泥岩。综合分析表明川西北磁组构反映的是新生代的变形,并在研究区域内总结出了3类磁组构:沉积磁组构、初始变形磁组构和铅笔状磁组构。除沉积磁组构之外的所有采样点样品的K1优势方向都是NE—SW向,说明研究区域的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为NW—SE向,主要来源于龙门山褶皱冲断带。在垂直于龙门山褶皱冲断带构造走向上,从四川盆地到龙门山前锋,磁组构由沉积磁组构逐渐变为初始变形磁组构,直至铅笔状磁组构,说明盆地内部应变十分微弱,靠近造山带应变逐渐增强,且侏罗纪、白垩纪以来研究区的构造变形主要集中在造山带边缘或者还未传递到盆地内部。
引用
收藏
页码:1342 / 1348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龙门山北段矿山梁构造解析及其油气勘探 [J].
陈竹新 ;
贾东 ;
魏国齐 ;
李本亮 ;
曾庆 ;
胡潜伟 .
地学前缘, 2005, (04) :445-450
[2]   龙门山前陆褶皱冲断带的平衡剖面分析 [J].
陈竹新 ;
贾东 ;
张惬 ;
魏国齐 ;
李本亮 ;
魏东涛 ;
沈扬 .
地质学报, 2005, (01) :38-45
[3]   米仓山叠加型推覆构造几何结构及演化 [J].
吴德超 ;
魏显贵 ;
杜思清 ;
刘援朝 ;
邓明森 ;
何政伟 .
矿物岩石, 1998, (S1) :22-26
[4]  
中国松潘-甘孜造山带的造山过程[M]. 地质出版社 , 许志琴等著, 1992
[5]   CORRELATION OF STRAIN WITH ANISOTROPY OF MAGNETIC-SUSCEPTIBILITY (AMS) [J].
BORRADAILE, GJ .
PURE AND APPLIED GEOPHYSICS, 1991, 135 (01) :15-29
[6]   MAGNETIC-ANISOTROPY OF ROCKS AND ITS APPLICATION IN GEOLOGY AND GEOPHYSICS [J].
HROUDA, F .
GEOPHYSICAL SURVEYS, 1982, 5 (01) :37-82
[7]  
Tectonics of the Qinling belt: Build-up and evolution of eastern Asia. MATTAUER M, MATTE P H, MALAVIEILLE J, et al. Nature . 1985
[8]  
Composite mag-netic anisotropy fabrics:experiments,numerical models,and implications for the quantification of rock fabrics. Housen B A,Richter C,van der Pluijm B. Tectonophysics . 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