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部11省(市)栗疫病的发生条件

被引:20
作者
周而勋
王克荣
陆家云
机构
[1] 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系
关键词
栗属植物; 栗疫病菌; 栗疫病; 发病率;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436.64 [坚果类病虫害];
学科分类号
090401 ; 090402 ;
摘要
1987~1992年,对中国东半部11个省(市)24个县(市)的栗疫病进行了调查研究,查明此病在中国东半部普遍发生,且发病率和严重度北方栗产区普遍高于南方。经调查分析,明确了栗疫病的发生以锥栗最重,日本栗系统的丹东栗其次,板栗的抗病性最强;树龄增加,则发病率和严重度上升;此外,栗树的繁殖方式、立地条件、地理环境、林分组成和栽培管理等因素都与之有关。本文还探讨了利用栗疫菌低毒力菌株进行生物防治的可能性。
引用
收藏
页码:44 / 49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苏皖地区栗疫病菌营养体亲和性研究 [J].
王克荣 ;
邵见阳 ;
陆家云 .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1991, (04) :44-48
[2]   板栗干枯病防治试验 [J].
王万章 ;
鄂从军 ;
李海菊 .
林业科技通讯, 1990, (02) :25-26
[3]   板栗胴枯病的发生及防治研究 [J].
赵云琴 ;
张英 ;
沈百炎 .
植物保护, 1980, (01) :13-16
[4]  
我国板栗疫病研究初报[J]. 杨旺 ,韩光明 ,罗晓芳.北京林学院学报. 1979(00)
[5]  
Cryphonectria parasitica, cause of chestnut blight .2 Anagnostakis S L. Advances in Plant Pathology . 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