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东部的双高压变质带

被引:8
作者
刘晓春
机构
[1] 长春地质学院
关键词
高压变质带; 变质作用; 扬子板块; 地质作用; 柯石英榴辉岩; 蓝片岩相; 榴辉岩带; 中东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
D O I
10.16509/j.georeview.1991.04.002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在我国中东部,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之间,存在着两条紧密共生而变质作用类型不同的高压变质带。一条是以蓝片岩为代表的低温高压变质带、分布于东南一侧,主要由中一晚元古代双模式火山沉积变质岩系组成;另一条是以榴辉岩为代表的高温高压变质带,分布于西北一侧,主要由晚太古-早元古代结晶基底构成。两条高压带的变质年代基本一致,彼此以深断裂相接触。二者之间存在较明显的变质间断.其形成条件分别为0.7—1.4GPa,350—560℃和≥2.8GPa,680—840℃。双高压变质带的形成与晚元古代华北-扬子板块之间发生的陆内俯冲作用有关,俯冲的方向由扬子板块向华北板块进行。高温高压带俯冲的深度超过90km,并在连续俯冲-仰冲作用过程中快速向上抬升;低温高压带的俯冲深度约为25—50km,在俯冲速度降低或停止后,由于均衡作用使其逐渐抬升至地表。双高压变质带的确立对解决华北-扬子板块边界地球动力学演化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300 / 309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6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