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蚧轮枝菌MZ041024菌株对棕榈蓟马的毒力测定

被引:10
作者
袁盛勇 [1 ]
孔琼 [2 ]
薛春丽 [1 ]
张宏瑞 [3 ]
田学军 [2 ]
肖春 [3 ]
机构
[1] 云南红河学院农学系
[2] 云南红河学院生物系
[3] 云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关键词
蜡蚧轮枝菌; 棕榈蓟马; 毒力;
D O I
10.13300/j.cnki.hnlkxb.2010.05.011
中图分类号
S476.12 [];
学科分类号
0904 ;
摘要
利用蜡蚧轮枝菌MZ041024菌株不同孢子浓度对棕榈蓟马成虫和若虫进行毒力测定。结果表明:用供试菌株3.0×104、3.0×105、3.0×106、3.0×107、3.0×108个/mL5个浓度处理后8d,成虫的累计校正死亡率分别为45.85%、51.67%、71.49%、76.93%和84.66%,处理5d、6d、7d和8d后的LC50分别是(2.999±0.017)×107、(2.869±0.041)×106、(3.569±0.053)×105、(8.724±0.094)×104个/mL;在3.0×105~3.0×108个/mL4个浓度下,成虫的LT50值分别为(7.73±0.11)、(5.61±0.16)、(5.04±0.16)、(4.59±0.09)d;用3.0×104、3.0×105、3.0×106、3.0×107、3.0×108个/mL5个浓度处理后8d,若虫的计校正死亡率分别为46.82%、54.97%、72.63%、78.85%和87.69%,处理5d、6d、7d和8d后的LC50分别为(1.123±0.007)×107、(1.199±0.018)×106、(1.873±0.017)×105、(6.682±0.041)×104个/mL;在3.0×105~3.0×108个/mL4个浓度下,若虫的LT50值分别为(7.15±0.13)、(5.48±0.14)、(4.99±0.23)、(4.32±0.23)d。
引用
收藏
页码:560 / 563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蔬菜棕榈蓟马种群动态及其防治技术研究 [J].
何成兴 ;
郭志祥 ;
浦恩堂 ;
吴文伟 ;
尹可锁 ;
张荣胜 ;
沈文武 ;
罗雁婕 .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S1) :116-119
[2]   球孢白僵菌对桔小实蝇致病力的测定 [J].
潘志萍 ;
李敦松 ;
黄少华 .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06, (05) :518-519
[3]   球孢白僵菌胞外蛋白酶和几丁质酶活性与对亚洲玉米螟毒力的相关性分析 [J].
刘智辉 ;
陈守文 ;
郭志红 ;
喻子牛 .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05, (04) :364-368
[4]   温度与光照对新蚜虫疠霉产孢格局的影响 [J].
桂富荣 ;
李正跃 ;
陈斌 ;
严乃胜 ;
胡垒 .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05, (02) :154-156
[5]   用凹玻片饲养棕榈蓟马 [J].
顾秀慧 ;
贝亚维 ;
高春先 ;
陈华平 .
昆虫知识, 2001, (01) :71-73
[6]   棕榈蓟马在茄子上的种群增长、分布和抽样技术研究 [J].
顾秀慧 ;
贝亚维 ;
高春先 ;
陈华平 .
应用生态学报, 2000, (06) :866-868
[7]   棕榈蓟马在茄子不同叶位的种群数量分布及其动态研究 [J].
贝亚维 ;
陈华平 ;
顾秀慧 ;
高春先 .
浙江农业学报, 1999, (01) :24-26
[8]   温度和营养对北京地区蜡蚧轮枝菌生长发育的影响 [J].
李国霞 ;
严毓骅 ;
王丽英 .
生物防治通报, 1991, (03) :115-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