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的“双重结构”与当代中国的全球发展路径

被引:23
作者
叶险明
机构
[1] 浙江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与全球化研究中心
关键词
世界历史; 全球化; 国际社会; 全球社会;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K0 [史学理论];
学科分类号
060203 ; 0603 ; 060301 ;
摘要
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为"全球化"这一术语不被滥用提供了学理依据。"全球化"这一很不规范的普遍流行的术语所涵盖的许多事实,都是对"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的一种认定,但它并不能引导人们去认识这一转变过程中所出现的世界历史的结构性变化。在"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过程中,相继形成了"国际社会"和"全球社会",从而构成了世界历史的"双重结构"。这两者在其主体结构、利益结构、发展目标和原则、发展特点、格局结构等方面是有所不同的,但又是互相联系、相互渗透的。基于对"全球化"的"世界历史"批判,以及对当代世界历史发展的状态和趋势的科学分析,由此提出的世界历史"双重结构"理论,既是把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全面地运用于全球化及其发展研究的重要切入点,也是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在当代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同时也将会为我们正确探索当代社会主义中国在全球中的发展路径提供重要的方法论支撑。
引用
收藏
页码:4 / 23+205 +205
页数:21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世界历史视野中的东西方民族主义 [J].
叶险明 .
学术月刊, 2010, 42 (11) :12-20
[2]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特性与世界历史理论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在当代发展的一个重要逻辑环节 [J].
叶险明 .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0, (01) :64-77
[3]   两个体系的世界与中国外交 [J].
金应忠 .
国际观察 , 2009, (05) :24-29
[4]   中国外交的思考与前瞻 [J].
王逸舟 .
国际经济评论, 2008, (04) :5-12
[5]   对全球化的一种主体性思考 [J].
叶险明 .
哲学研究, 2007, (02) :11-17+127
[6]   全球社会运动的兴起及其对全球治理的影响 [J].
胡键 .
国际论坛, 2006, (01) :1-5+79
[7]  
国际体系[M].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 刘鸣, 2006
[8]  
全球化与反全球化[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英)戴维·赫尔德(DavidHeld), 2004
[9]  
全球化的终结[M]. 三联书店 , (英)阿兰·鲁格曼(AlanRugma)著, 2001
[10]  
没有政府的治理[M]. 江西人民出版社 , (美)詹姆斯·N.罗西瑙(JamesN.Rosenau)主编,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