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光合能力及相关因子的种源差异

被引:24
作者
赵晓焱
王传宽
霍宏
机构
[1] 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
关键词
兴安落叶松; 种源; 光合能力; 光合特性;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45 [植物生理学];
学科分类号
0903 ;
摘要
为认识我国北方森林的优势树种——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Rupr.)光合作用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和适应特征,在其自然分布区内选择地理和气候差异显著的6个种源,采集种子并播植于其分布区南界的均一立地条件下26a后,测定针叶的光合能力及其相关因子,比较种源间差异及其随月份和冠层位置的变化。结果表明: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表观光量子效率(AQY)、比叶重(LMA)和单位叶面积氮含量(Na)的种源差异显著(p<0.05),变化幅度分别为6.108.78μmol CO.2m-2.s-1、0.03250.0427μmol CO.2μmol-1photons、85.1114.3 g.m-2和1.722.26 g.m-2。但是光补偿点(LCP)、光饱和点(LSP)、暗呼吸速率(Rd)和单位面积叶绿素含量(Chla)的种源差异不显著,平均值分别为61.2μmol photons.m-.2s-1、1093μmol photons.m-.2s-1、2.34μmol CO.2m-.2s-1和0.12 g.m-2。Pmax、Chla、Na和LMA两两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01)。随树冠从下往上升高,Pmax、LCP、Na和LMA呈逐渐增高的趋势,这种垂直变化格局受种源的显著影响。除AQY之外,种源对光合能力及其相关因子的月份变化格局没有显著影响,多表现为7月低-8月高-9月低的变化格局。研究展示的兴安落叶松针叶的光合能力及其一些相关因子的种源间差异可能是其光合机构对种源地环境条件长期生理适应的结果。
引用
收藏
页码:3798 / 3807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4 条
[1]   长白落叶松、日本落叶松和兴安落叶松幼苗光合作用特性比较研究 [J].
赵溪竹 ;
姜海凤 ;
毛子军 .
植物研究, 2007, (03) :361-366
[2]   马尾松不同种源光合特性研究 [J].
张如华 .
安徽农业科学, 2006, (19) :4921-4922
[3]   利用数码相机和Photoshop软件非破坏性测定叶面积的简便方法 [J].
肖强 ;
叶文景 ;
朱珠 ;
陈瑶 ;
郑海雷 .
生态学杂志, 2005, (06) :711-714
[4]   不同光强下生长的两种榕树叶片光合能力与比叶重、氮含量及分配的关系 [J].
张亚杰 ;
冯玉龙 .
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 2004, (03) :269-276
[5]   帽儿山地区21年生兴安落叶松种源试验 [J].
杨传平 ;
姜静 ;
唐盛松 ;
李景云 ;
王会仁 .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2, (06) :1-5
[6]   浙江天台山七子花等6种阔叶树光合生态特性 [J].
柯世省 ;
金则新 ;
陈贤田 .
植物生态学报, 2002, (03) :363-371
[7]   杉木中龄林不同部位和叶龄针叶光合特性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 [J].
张小全 ;
徐德应 .
林业科学, 2000, (03) :19-26
[8]   欧洲3种常见乔木幼苗在两种光环境下叶片的气体交换、叶绿素含量和氮素含量 [J].
赵平 ;
张志权 .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1999, (02) :133-139
[9]   不同地理种源长白落叶松生理生态特性的研究 [J].
王丽华 ;
姜春玲 ;
冯玉龙 .
植物研究, 1999, (02) :45-51
[10]   两种女贞光合作用季节特性研究 [J].
孙存华 ;
孙存玉 .
生态学报, 1997, (05) :7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