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需要理论视阈下“贫困”的三重内涵

被引:1
作者
武潇斐
机构
[1] 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
关键词
马克思; 需要理论; 贫困; 民族复兴; 中国梦;
D O I
10.15876/j.cnki.llyj.2017.06.013
中图分类号
D632.1 [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
学科分类号
120404 ;
摘要
在马克思需要理论视阈下,结合当代中国转型发展实践,提出新时代贫困概念的三重内涵:人的自然性存在产生物质需要,物质需要得不到满足,使人陷入生存困境,进而导致"物质贫困";人的社会性存在产生交往需要,交往需要得不到满足,使人陷入关系困境,进而导致"交往贫困";人的意识性存在产生精神需要,精神需要得不到满足,使人陷入思想困境,进而导致"精神贫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不仅要摆脱"物质贫困",更要在此基础上关注和解决人们的"交往贫困"和"精神贫困",唯此,才能真正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
引用
收藏
页码:39 / 43+60 +60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 条
[1]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