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风港规则:法律移植的败笔

被引:7
作者
刘晓
机构
[1] 华东政法大学研究生教育学院
关键词
避风港; 免责条款; 网络侵权; 法律移植;
D O I
10.13971/j.cnki.cn23-1435/c.2011.04.043
中图分类号
D923.41 [著作权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5 ;
摘要
《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模仿美国以免责条款的形式规定了避风港规则,唯一的作用是反面解释其中的主观要件,得出网络服务提供者帮助侵权责任的过错形态包括"应知"。但作为"免责条款"整体,却没有提供新的抗辩理由,"避风港"形同虚设。《侵权责任法》第36条、《北京高院网络意见》将避风港规则的各种免责条件都纳入侵权认定的过程,避风港规则已经名存实亡,是法律移植的败笔。
引用
收藏
页码:72 / 75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中“避风港”规则的效力 [J].
王迁 .
法学, 2010, (06) :128-140
[2]   网络环境下著作权审判实务中的几个问题 [J].
陈锦川 .
法律适用, 2009, (12) :45-51
[3]   探析“避风港”规则主观要件——以视频分享网站为视角 [J].
梅术文 ;
温博 .
电子知识产权, 2009, (11) :18-23
[4]   避风港还是风暴角——解读《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23条 [J].
史学清 ;
汪涌 .
知识产权, 2009, 19 (02) :2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