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上游重点流域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对比研究

被引:6
作者
邵怀勇 [1 ]
仙巍 [2 ]
杨武年 [1 ]
机构
[1] 成都理工大学国土资源信息技术与应用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
[2]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对比研究; 岷江上游; 嘉陵江中下游; 长江上游;
D O I
10.16258/j.cnki.1674-5906.2008.02.080
中图分类号
F301.2 [土地管理、规划及利用];
学科分类号
083306 ; 0903 ;
摘要
在分析了目前广泛使用的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存在的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转出速度、转入速度、综合动态度、状态指数模型,并指出只有综合运用这些模型才能全面的描述单一土地利用类型的动态变化情况。在遥感和GIS技术的支持下,以上世纪50年代中期1∶5万地形图、1972年MSS图像、1986年和2000年TM图像为信息源,分1955—1972年、1972—1986年和1986—2000年三个时段,运用所建立的数学模型定量研究了自上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长江上游两个重点流域(岷江上游和嘉陵江中下游)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过程。结果表明,近50年间的三个时段内岷江上游(前者)和嘉陵江中下游地区(后者)土地利用结构均发生了明显变化。岷江上游林地面积持续减少,减幅分别为2.18%、2.43%和0.60%,目前该区毁林现象得到明显遏制。嘉陵江中下游林地面积变化呈现减-减-增的态势,变化幅度分别为-6.90%、-0.15%和3.30%,"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在该流域已初见成效。前者草地面积持续增加,增幅分别为2.16%、2.13%和0.54%;后者草地面积呈现出增-减-减的态势,变化幅度分别为16.89%、-8.27%、-3.70%。前者耕地面积呈现减-增-增的状态,变幅分别为-1.41%、1.67%和0.77%;后者则呈现增-增-减的态势,变幅分别为0.67%、0.88%和-1.21%;两流域建设用地面积均持续增加,前者三个时段增幅分别为1.85%、1.02%和10.34%,后者则为7.27%、5.16%和32.89%,后者三个时段建设用地增幅均远高于岷江上游。最后作者对长江上游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引用
收藏
页码:792 / 797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长江上游地区土地利用/覆被和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J].
伍星 ;
沈珍瑶 .
农业工程学报, 2007, (10) :86-92+291
[2]   基于TM影像和“北京一号”小卫星的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遥感监测 [J].
牟凤云 ;
张增祥 ;
刘斌 ;
王长有 ;
谭文彬 .
生态环境, 2007, (01) :94-101
[3]   近50年来三江平原北部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及生态效应分析 [J].
侯伟 ;
匡文慧 ;
张树文 ;
张养贞 ;
李颖 .
生态环境, 2006, (04) :752-756
[4]   辽西大凌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J].
魏晶 ;
王涌翔 ;
吴钢 ;
姜萍 ;
王宏昌 ;
付海威 .
生态环境, 2006, (03) :559-563
[5]   基于DEM的长江上游土地利用分析 [J].
刘瑞民 ;
杨志峰 ;
沈珍瑶 ;
丁晓雯 ;
伍星 ;
刘芳 .
地理科学进展, 2006, (01) :102-108+129
[6]   嘉陵江中下游地区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动态监测与预测 [J].
仙巍 ;
邵怀勇 ;
周万村 ;
不详 .
水土保持研究 , 2005, (02) :61-64
[7]   关于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若干问题的讨论 [J].
潘开文 ;
吴宁 ;
潘开忠 ;
陈庆恒 .
生态学报, 2004, (03) :617-629
[8]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对长江流域水环境的影响研究 [J].
张殿发 ;
王世杰 ;
李瑞玲 ;
不详 .
地域研究与开发 , 2003, (01) :69-72
[9]   干旱区绿洲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过程 [J].
罗格平 ;
周成虎 ;
陈曦 .
地理学报, 2003, (01) :63-72
[10]   基于遥感和GIS一体化技术的三峡库区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J].
范月娇 .
地理科学, 2002, (05) :599-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