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渗透储层成岩作用定量表征与成岩储集相——以吉林新立油田泉头组三、四段为例

被引:14
作者
孙思敏
机构
[1] 中国石油大学资源与信息学院
关键词
新立油田; 下白垩统; 低渗透储层; 成岩定量表征; 成岩储集相; 松辽盆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作者采用铸体薄片、阴极发光、扫描电镜等手段,统计了新立油田泉头组三、四段储层的视压实率和视胶结率,对成岩作用强度进行了定量表征。引入了成岩系数和成岩储集相的概念,并按照成岩系数大小,将储层划分为4种成岩储集相,即强溶蚀次生孔隙成岩储集相(A相),中等压实-弱、中胶结混合孔隙成岩储集相(B相),强压实-弱、中胶结混合孔隙成岩储集相(C相)和碳酸盐强胶结成岩储集相(D相)。其中以A相最有利于油气聚集,B相次之,C相较差,D相最差。分析了各类成岩储集相特征和演化,认为晚成岩A亚期的酸性水溶蚀作用形成次生孔隙是改善储层物性的关键因素。
引用
收藏
页码:100 / 105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3 条
[1]   潍北油田储层的成岩作用及成岩相划分 [J].
李晓清 ;
郭勤涛 ;
丘东洲 .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2001, (04) :28-33
[2]   碎屑岩储集层孔隙的形成、演化和预测 [J].
朱国华 .
沉积学报, 1992, (03) :114-123
[3]   东濮凹陷文留地区沙三3-4亚段成岩作用模式 [J].
纪友亮 ;
赵澂林 ;
刘孟慧 .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2, (01) :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