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间作豌豆对麦长管蚜及其主要天敌种群动态的影响

被引:30
作者
周海波 [1 ,2 ]
陈巨莲 [1 ]
程登发 [1 ]
刘勇 [2 ]
孙京瑞 [1 ]
机构
[1]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 山东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关键词
小麦; 麦长管蚜; 天敌; 物种多样性; 种群动态; 间作;
D O I
10.16380/j.kcxb.2009.07.013
中图分类号
S435.122 [虫害];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为探索麦田物种多样性对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的生态调控效应,于2007年10月至2008年7月在河北省廊坊市进行田间小区试验,系统调查了豌豆与小麦分别以2∶2,2∶4,2∶6和2∶8比例行间作(分别记作2-2间作、2-4间作、2-6间作和2-8间作)种植模式下麦长管蚜种群数量的时序动态,同时分析了麦田主要天敌种群数量的时序动态、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的变化。结果表明:在麦长管蚜发生高峰期,小麦与豌豆间作麦长管蚜无翅蚜的百株蚜量(平方根转换)极显著低于单作田(P<0.01),其中小麦单作(77.38)>2-2间作(68.62)>2-4间作(68.51)>2-8间作(65.19)>2-6间作(64.94)。尽管不同种植模式下,麦长管蚜主要天敌的动态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间作处理的优势天敌瓢虫类和蚜茧蜂类均有较高的种群密度,天敌群落的丰富度明显提高,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增加,但均匀度下降。总之,小麦间作豌豆不仅有效降低了麦长管蚜的种群数量,同时也增加了天敌控制害虫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引用
收藏
页码:775 / 782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小麦间作大蒜或油菜对麦长管蚜及其主要天敌种群动态的影响 [J].
王万磊 ;
刘勇 ;
纪祥龙 ;
王光 ;
周海波 .
应用生态学报, 2008, (06) :1331-1336
[2]   生物多样性在害虫控制中的生态功能与机理 [J].
吕昭智 ;
李进步 ;
田卫东 ;
田长彦 .
干旱区研究, 2005, (03) :400-404
[3]   麦田土壤微生物三大种群数量的研究 [J].
贾志红 ;
杨珍平 ;
张永清 ;
苗果园 .
麦类作物学报, 2004, (03) :53-56
[4]   农田生物多样性与害虫综合治理 [J].
尤民生 ;
刘雨芳 ;
侯有明 .
生态学报, 2004, (01) :117-122
[5]   农田生态系统植物多样性对害虫种群数量的影响 [J].
侯茂林 ;
盛承发 .
应用生态学报, 1999, (02) :118-123
[6]   豆科与非豆科作物对磷肥反应差异根源之探讨 [J].
赵伯善,李生秀,李世清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1995, (02) :45-56
[7]   论害虫种群的生态控制 [J].
丁岩钦 .
生态学报, 1993, (02) :99-106
[8]  
Methyl Salicylate, a Soybean Aphid-Induced Plant Volatile Attractive to the Predator 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J] . Junwei Zhu,Kye-Chung Park.Journal of Chemical Ecology . 2005 (8)
[9]  
Host-plant selection by insects – a theory based on `appropriate/inappropriate landings' by pest insects of cruciferous plants[J] . S. Finch,R.H. Collier.Entomologia Experimentalis et Applicata . 2000 (2)
[10]  
Multispecies cropping systems in India: Predictions of their productivity, stability, resilience and ecological sustainability[J] . B. R. Trenbath.Agroforestry Systems . 1999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