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包裹体研究探索太古代一些金矿的成矿机理

被引:29
作者
卢焕章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矿床地球化学开放研究实验室贵阳
关键词
太古代; 绿岩带; 金矿; 流体相分离; 同一世代包裹体; 山东; 加拿大;
D O I
10.16461/j.cnki.1000-4734.1991.04.001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对太古代一些金矿包裹体研究结果表明,其含金的成矿流体为低盐度<10wt%NaCl,均一温度为170~400℃,CO2的含量为中等,并含有一定量CH4。在这些矿床中主要见到三种类型的包裹体:CO2包裹体。H2O-CO2包裹体和水溶液包裹体。这三类包裹体常产于同一裂隙中或一个晶体中、或各产于不同的裂隙中、或其中之二共存于一裂隙中,并且其均一温度相近,但盐度和CO2含量相差甚大,这表明发生了相分离。用质谱仪对这种同一世代的包裹体进行分析,证明的确存在着相分离,即从原始的H2O-CO2-NaCl流体,由于压力降低而发生相分离,形成CO2和NaCl-H2O流体,金就是在这种相分离的过程中沉淀出来。研究也表明,对于蚀变岩型金矿来说,引起金沉淀的因素除相分离外,流体与岩石的相互作用也可能是很重要的因素。对于含金的成矿流体来说,CO2含量高是一个很重要的特点,也许可作为找矿的一种标志。
引用
收藏
页码:289 / 297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 条
  • [1] 流体熔融包裹体
    卢焕章
    [J]. 地球化学, 1990, (03) : 225 - 229
  • [2] Alteration patterns related to gold mineralization and their relation to CO 2 /H 2 O ratios[J] . T. B. Dubé,J. Guha,M. Rocheleau.Mineralogy and Petrology . 1987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