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2007年华北地区夏季气温变化特征

被引:32
作者
张楠 [1 ]
苗春生 [1 ,2 ]
邵海燕 [1 ]
机构
[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2]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台
关键词
华北; 夏季气温; 空间分型; 酷暑年;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67 [气候变化、历史气候];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利用1951—2007年月平均气温资料和NCEP/NCAR 1951年1月—2007年12月500 hPa高度场再分析资料,统计近57 a华北地区29个台站逐年夏季气温值,运用EOF、REOF、趋势分析、Morlet小波分析、M-K突变检验及相关分析等对华北夏季气温的时空分布及其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7 a华北地区29站平均气温的空间差异较大;一致性特征是华北地区夏季气温的最主要的空间模态,在此基础上,第2种空间模态还显示出了华北地区夏季气温的南北差异;华北地区夏季气温可分为环渤海型、南方型、东北型及西部型4个主要的空间分型;近57 a来华北地区夏季气温各分区的周期振荡不完全一致,但都存在着一个准18 a的周期;20世纪90年代前中期,华北地区除Ⅱ区外,其他三区均存在着一个突变点,在突变点之后,出现了5个气温大值年,即酷暑年。我国华北地区夏季酷暑成因:从500 hPa环流场来看,在欧亚中高纬地区,存在显著的正负距平相间的波列,其中最大正距平中心位于蒙古地区,说明东亚中纬度地区西风带位势高度场异常偏高,有利于引导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上,造成华北夏季气温升高;从我国华北地区汛期降水距平场来看,汛期降水偏少,也会导致华北夏季的酷暑天气。
引用
收藏
页码:23 / 28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未来20年中国气温变化预估 [J].
赵宗慈 ;
罗勇 ;
江滢 ;
徐影 .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08, (05) :1-5
[2]   青岛百年气温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J].
庞华基 ;
高靖 ;
李春 ;
盛立芳 .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7, (04) :524-529
[3]   华北冬季气温变化及背景场分析 [J].
孔凡超 ;
史印山 ;
尤凤春 ;
池俊成 .
气象科技, 2007, (02) :198-203
[4]   1999年与2003年我国北方地区夏季气温异常原因初探 [J].
王作东 ;
杨青 ;
宫焕盛 ;
孙莹 ;
卢秉红 .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06, (05) :6-9
[5]   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Ⅰ):中国气候变化的历史和未来趋势 [J].
丁一汇 ;
任国玉 ;
石广玉 ;
宫鹏 ;
郑循华 ;
翟盘茂 ;
张德二 ;
赵宗慈 ;
王绍武 ;
王会军 ;
罗勇 ;
陈德亮 ;
高学杰 ;
戴晓苏 .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6, (01) :3-8+50
[6]   近百年中国地表气温变化趋势的再分析 [J].
唐国利 ;
任国玉 .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5, (04) :791-798
[7]   冬季北极涛动和华北冬季气温变化关系研究 [J].
何春 ;
何金海 .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3, (01) :1-7
[8]   近50a华北地区冬季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 [J].
张友姝 ;
王谦谦 ;
钱永甫 ;
孙燕 .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2, (05) :633-639
[9]  
气候变率诊断和预测方法.[M].吴洪宝;吴蕾编著;.气象出版社.2005,
[10]  
子波气候诊断技术的研究.[M].林振山;邓自旺著;.气象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