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超高产育种理论与方法的辩证分析

被引:4
作者
代贵金
张满利
蒋洪波
王彦荣
王之旭
机构
[1]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稻作研究所
关键词
水稻; 超高产育种; 生理; 产量结构; 理想株型; 杂种优势; 生态设计育种; 分子育种;
D O I
10.16170/j.cnki.1673-6737.2008.03.018
中图分类号
S511 [稻];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综述了水稻超高产育种的研究现状,并对水稻超高产育种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辩证的分析,阐述了超高产新株型创制、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等水稻超高产育种的实践探索,提出未来水稻超高产育种研究的方向。冠层结构、光合作用、物质积累、分配与调运的综合作用是作物产量形成的基础,充分利用遗传资源和高光效育种以及传统育种和生物技术相结合,协调生物产量与收获指数的关系,协调穗数、穗粒数与粒重的关系,建立合理的产量结构,理想株型与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实现超高产育种。生态设计育种和分子育种是未来超高产育种的研究方向。
引用
收藏
页码:7 / 10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24 条
[1]   野生稻高产QTL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进展 [J].
杨益善 ;
邓启云 ;
陈立云 ;
邓化冰 ;
庄文 ;
熊跃东 .
杂交水稻, 2005, (05) :1-5
[2]   作物产量潜力极限研究 [J].
蔡承智 ;
陈阜 ;
隋鹏 ;
陈军胜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5, (02) :145-148
[3]   水稻超高产育种途径及问题探讨 [J].
赵一洲 ;
刘福才 ;
路洪彪 ;
倪善君 ;
张战 .
垦殖与稻作, 2003, (01) :11-13
[4]   水稻超高产育种研究进展与前景 [J].
陈温福 ;
徐正进 ;
张龙步 ;
张文忠 ;
杨守仁 .
中国工程科学, 2002, (01) :31-35
[5]   水稻超高产育种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J].
李阳生 ;
李达模 ;
朱英国 .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1, (05) :283-288
[6]   作物产量潜力的5P理论及其研究范畴 [J].
郑福贵 ;
刘晓冰 .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2001, (03) :175-176+179
[7]   新农业科技革命和作物超高产育种研究 [J].
李振声 .
中国科学基金, 2000, (01) :42-44
[8]   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 [J].
袁隆平 .
杂交水稻, 1997, (06) :4-9
[9]   水稻超高产育种的理论和方法 [J].
杨守仁,张龙步,陈温福,徐正进,王进民 .
中国水稻科学, 1996, (02) :115-120
[10]   国际水稻研究所的超级稻育种 [J].
杨仁崔 .
世界农业, 1996, (02) :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