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怎样理解“父亲”——再论“无父无夫的社会”

被引:3
作者
蔡华
机构
[1]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关键词
父亲; 纳人; 亲属关系; 人类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C912.4 [文化人类学、社会人类学];
学科分类号
030303 ;
摘要
"怎样理解‘父亲’?"曾是文化人类学史上多次讨论而未达成共识的谜题。围绕纳人传统文化中是否存在"父亲"概念这个问题,相关著述中有着不同的见解。本文从田野工作所获的第一手资料出发,以对话的形式梳理了不同论点的由来,通过纳人文化原型中不存在"父亲"观念这个实例揭示了在文化人类学视角下"父亲"的真相。
引用
收藏
页码:40 / 47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6 条
  • [1] 人思之人.[M].蔡华; 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
  • [2] 宁蒗彝族自治县纳西族社会及家庭形态调查.[M].《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云南省编辑组编;.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
  • [3] 永宁纳西族的母系制.[M].严汝娴;宋兆麟 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
  • [4] 永宁纳西族的阿注婚姻和母系家庭.[M].詹承绪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 [5] 摩梭是“无父无夫的社会”吗?
    施传刚
    杨春宇
    胡鸿保
    [J]. 世界民族, 2002, (02) : 55 - 57
  • [6] 走访——评蔡华著《无父无夫的社会:中国的纳人》
    克利福德·格尔茨
    吴乔
    [J]. 民族研究, 2002, (01) : 92 - 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