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性视角下的媒介与乡村文化生活

被引:63
作者
沙垚 [1 ]
张思宇 [2 ]
机构
[1]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
[2] 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关键词
公共性; 乡村文化生活; 乡村振兴; 媒介赋权;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206 [传播理论]; D422.6 [农民工作];
学科分类号
050302 ; 0302 ;
摘要
在乡村振兴时代探讨媒介对于乡村文化生活的意义,我们需要关注在不同的媒介发展阶段,媒介是否充分发挥了其"呈现"与"连接"的作用。本文以1949年以来乡村媒介史为脉络进行粗线条的爬梳,试图呈现一种更为真实的媒介与乡村文化生活的面貌。从广播到电视,再到以微信、短视频为代表的移动终端,乡村民众在一次次技术浪潮中获得解放,由乡村叙事中的"他者"转变为自我言说的"主体"。这不仅彰显了农民主体性和公共意识的崛起,更是打破城乡二元对立格局,推动乡村振兴的发端。但数字时代的新媒体传播能否真正重启乡村公共文化生活,依然值得深思。
引用
收藏
页码:21 / 25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网络公共空间与乡土公共性重建.[D].牛耀红.南京师范大学.2018, 12
[2]   自我、异化与行动者网络:农民自媒体视觉生产的文化主体性 [J].
刘楠 ;
周小普 .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9, 41 (07) :105-111
[3]   向往的生活:乡村振兴的多元主体 [J].
沙垚 .
现代视听, 2019, (05) :84-84
[4]   “移动主体熟人社会”:基于少数民族农民工手机微信使用的研究 [J].
高莉莎 .
新闻大学 , 2018, (02) :36-45+150
[5]   大众传媒与农村社会发展的历史互动与现实路径 [J].
黄艾 ;
熊皇 .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45 (02) :159-165
[6]   电视传播语境中的少数民族乡村文化建构 [J].
杨星星 ;
孙信茹 .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3, 35 (06) :21-25
[7]   媒介化社会中的少数民族村民传播实践与赋权——云南大羊普米族村的研究个案 [J].
孙信茹 ;
杨星星 .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2, 34 (03) :23-28
[8]   电视的普及与村落“饭市”的衰落——对古坡大坪村的田野调查 [J].
陈新民 ;
王旭升 .
国际新闻界, 2009, (04) :63-67+72
[9]   流动的家园:新媒介技术与农民工社会关系个案研究 [J].
丁未 ;
田阡 .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09, 16 (01) :61-70+109
[10]   论《人民日报》“农民形象”塑造——兼议衡量媒介三农报道的一个重要指标 [J].
方晓红 ;
贾冰 .
新闻界, 2005, (04) :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