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淮蝗区水涝与飞蝗发生关系的初步调查及其在防治措施上的探讨

被引:8
作者
楼亦槐
机构
[1] 安徽省蚌埠专署蝗虫防治站
关键词
飞蝗; 杂食性害虫; 蝗区; 水涝; 沿淮; 防治措施;
D O I
10.16380/j.kcxb.1959.02.001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本文根据沿淮蝗区的历史情况、饲养观察、气象、水文等资料,加以整理与分析: 1.从产蝗基地形成的过程中,阐明飞蝗生态特性与水涝之间的联系,从而了解飞蝗消长规律是由这种联系内在矛盾和统一的更替影响的结果。 2.雨水对飞蝗发生有一定的控制作用,故雨量的多寡与雨量的分布具有飞蝗生态上的重大意义: (1)淮河流域雨量适中,全年雨量集中在7、8两月,雨期短,湖滩洼地暴露时间长,故 宜飞蝗生长繁殖,同时该蝗区雨量较多,加之年雨量变幅大(年雨量相对变率超出25%以上,接近30%),及淮河水流平缓吐洩困难等原因,故而有大水涝灾发生,对飞蝗繁殖有很大的限制。 (2)雨期推移与蝗虫的盛衰是有直接的联系:(i)全年雨量表现在两个高峯以上,即夏秋蝗蝗卵发育及孵化时间多雨,蝗卵的死亡淘汰高,蝗情在雨量控制下基本不能猖撅成灾。(ii)雨期提前即夏蝗在卵的发育后期和孵化期遭高雨量的影响淘汰,以及秋蝗受高水位的影响不得大量发生。(iii)雨期移至7月份正值夏蝗成虫活动和秋蝗孵化的交错时期,对蝗情影响程度须视雨期前后、雨量大小而定。(iv)雨期后移至8月,即夏季季尾雨量一般较少,水情不大,而利于夏蝗发生,对秋蝗影响也少,往往在这种情况下,造成蝗虫大量的发生。 (3)雨水对蝗卵发育后期及孵化期有严重的影响,不仅是引起
引用
收藏
页码:101 / 115
页数:15
相关论文
共 3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