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持续性高温事件的时空分析

被引:7
作者
黄帅
江静
机构
[1] 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关键词
持续性高温事件; 时空特征; 演变过程; 扩展经验正交函数分解;
D O I
10.13232/j.cnki.jnju.2012.06.011
中图分类号
P423 [大气温度];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本文利用我国1959—2008年522个站6—9月逐日最高气温资料,运用扩展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EOF)研究了我国持续性高温事件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分析了我国南方地区典型持续高温事件的演变过程.结果表明,我国高温事件主要发生在东南部和新疆地区,而华北和东北地区相对较少,西藏、青海、四川西部地区基本没有高温事件出现.南方地区前三个特征场分别表现为整体区域一致性、长江以南和长江以北的反相分布以及华东与华南、华中、重庆等地的东西向反相变化.西北地区第一、二模态表现为南北向的反相变化,且第一模态表现为新疆北部变化显著,第二模态表现为南部变化显著,而第三模态主要为东西反相变化特征.北方地区前三个模态分别表现为整体区域变化的一致性、南部和北部的反相变化、东部和西部的反相变化特征.2000年以来南方高温持续时间相对较短,但华南和华东地区高温持续时间增长.我国南方地区持续性高温事件有4类典型演变过程:第1类持续高温事件主要影响我国的华中、华南以及重庆和四川东部地区,高温中心位于重庆和湖南西部地区,这类事件开始于湖南西南部,然后向东向北发展到最强后西退,消失在广西境内;第2类事件影响我国南方的大部分地区,高温中心位于湖北和安徽地区,这是一类高温强、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得事件,但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对华南地区影响比较小,这一类事件开始于浙江北部,然后向西发展,最后在四川东部结束;第3类事件主要影响长江以南地区,高温中心位于浙江地区,事件起自浙江地区,然后向西发展,最后在江浙交界地区消亡;第4类始于浙江北部,主体向西南方向发展,影响两广地区后向西收缩,在广西地区消亡.
引用
收藏
页码:689 / 700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The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Extensive and Persistent Extreme Cold Events in China[J]. BUEH Cholaw.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2011(05)
[2]   2009年华北平原大范围持续性高温过程的成因分析 [J].
张迎新 ;
张守保 .
气象, 2010, 36 (10) :8-13
[3]   极端温度事件区域性的分析方法及其结果 [J].
黄丹青 ;
钱永甫 .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45 (06) :715-723
[4]   中国高温热浪危害特征的研究综述 [J].
徐金芳 ;
邓振镛 ;
陈敏 .
干旱气象, 2009, (02) :163-167
[5]   中国夏季高温日数时空变化及其环流背景 [J].
雷杨娜 ;
龚道溢 ;
张自银 ;
郭栋 ;
何学兆 .
地理研究, 2009, 28 (03) :653-662
[6]   中国华东地区夏季高温的时空特征和年际变化 [J].
林昕 ;
管兆勇 .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8, (01) :1-9
[7]   中国东部夏季风雨带季节内变异模态的研究 [J].
陈烈庭 ;
宗海锋 ;
张庆云 .
大气科学, 2007, (06) :1212-1222
[8]   中国西北近45a来极端高温事件及其对区域性增暖的响应 [J].
王鹏祥 ;
杨金虎 .
中国沙漠, 2007, (04) :649-655
[9]   IPCC成立以来对温度升高的评估与预估 [J].
赵宗慈 ;
王绍武 ;
罗勇 .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7, (03) :183-184
[10]   中国近百年温度序列 [J].
林学椿,于淑秋,唐国利 ;
不详 .
大气科学 , 1995, (05) :525-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