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信用:人性假设与制度安排

被引:5
作者
翟学伟
机构
[1]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
关键词
社会信用; 人性假设; 制度设计; 救赎; 防范;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B82 [伦理学(道德学)];
学科分类号
01 ; 0101 ;
摘要
信用是社会存在的根基,它源于人类自身不能单独抵御自然和人为的灾害。信用通常以社会交换的形式加以体现,交换则建立于信息获取之上,而支撑信息真假的则是道德和伦理,后者成为社会的底线。社会底线通常由人性的假设把守着,不同的人性假设引导着不同制度设计的方向。比较而言,西方社会的人性假设是救赎式的,中国社会的人性假设是在人心内部寻求善或恶。相应地,西方制度设计有宗教式的考验意味,而中国制度设计既唱高调,又实际提防,最终把其控制落实到了惩恶优待的机制上。所有这些均可以通过日常所见的制度设计表现出来。总之,中国文化中的人性假设问题是中国社会信用危机的根源。
引用
收藏
页码:94 / 104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个人地位:一个概念及其分析框架——中国日常社会的真实建构 [J].
翟学伟 .
中国社会科学, 1999, (04) :144-157+207
[2]   基督信仰中国本土化的症结 [J].
唐逸 .
战略与管理, 1998, (01) :111-118
[3]  
儒家的社会思想.[M].潘光旦;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4]  
新中国诚信变迁.[M].陈平; 编著.中山大学出版社.2010,
[5]  
.[M].邓晓芒.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
[6]  
信任的道德基础.[M].(美) 尤斯拉纳 (Uslaner;E.M.) ; 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7]  
中国思想史论集.[M].徐复观著;.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
[8]  
传统十论.[M].秦晖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9]  
中华法系的再认识.[M].刘广安著;.法律出版社.2002,
[10]  
中国法律传统的基本精神.[M].范忠信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