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归责的体系性地位

被引:35
作者
陈兴良
机构
[1] 北京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客观归责; 因果关系; 构成要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14 [刑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4 ; 030609 ;
摘要
客观归责是在条件说所确立的因果关系范围内,对构成要件的实质判断。客观归责引入构成要件,使构成要件分为事实与价值两个层面:在事实层面以归因为中心进行构成要件的形式判断,即是否属于构成要件的行为→是否属于构成要件的结果→行为与结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价值层面的判断,即是否制造不被容许的风险,以检验构成要件的行为→是否实现不被容许的风险,以检验构成要件的结果→是否属于构成要件的效力范围,以检验整体的构成要件。只有废弃四要件的犯罪构成体系,引入三阶层的犯罪论体系,客观归责在我国刑法学中才有立足之地。
引用
收藏
页码:37 / 51
页数:15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 [1] 从刑事责任理论到责任主义——一个学术史的考察
    陈兴良
    [J]. 清华法学, 2009, 3 (02) : 6 - 24
  • [2] 从归因到归责:客观归责理论研究
    陈兴良
    [J]. 法学研究, 2006, (02) : 70 - 86
  • [3] 刑法讲义总论[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日) 大谷实, 2008
  • [4] 德国刑法总论[M]. 法律出版社 , (德) 韦塞尔斯, 2008
  • [5] 反思刑法[M]. 华夏出版社 , (美) 弗莱彻, 2008
  • [6] 客观归责理论研究[M].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 许永安, 2008
  • [7] 犯罪论体系的演变[M].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 方泉, 2008
  • [8] 刑法中的客观归属论[M].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 张亚军, 2008
  • [9] 刑法总论[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赵秉志, 2007
  • [10] 刑法总论[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周光权,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