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历史地震等震线长轴方位分布及地震地质意义

被引:12
作者
张杰
沈小七
王行舟
沈业龙
机构
[1] 安徽省地震局
[2] 安徽省地震局 安徽合肥长江西路号
[3] 安徽合肥长江西路号
关键词
安徽; 等震线长轴方位; 地震地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5 [地震学];
学科分类号
070801 ;
摘要
统计了安徽地区历史地震等震线长轴方位分布 ,主要有北东、北北东、北西和近东西向 4组 ,它们与震中区及其附近的新生代活动断裂的走向有较好的一致性 ,大致反映了安徽各地的发震构造及破裂方位。其中北东、北西向断裂活动时间最新 ,多与地震活动相关 ,而北东向活动断裂是研究地区主要的地震构造。从构造地貌、断裂活动、遥感解译活动线性构造和中强地震活动的相互印证关系来看 ,大别山北麓、皖东北地区是安徽现代构造和中强地震活动较为强烈的地区 ,其中 ,皖东北地区未来发生中强地震的危险性较大。
引用
收藏
页码:34 / 42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郯庐断裂带赤山段晚更新世以来的活动性 [J].
汤有标 ;
姚大全 .
中国地震, 1990, (02) :65-71
[2]   大别山地区构造地貌特征 [J].
冯文科 .
地质科学, 1976, (03) :266-276
[3]  
地震安全性评价技术教程.[M].胡聿贤主编;.地震出版社.1999,
[4]  
安徽省国土资源遥感应用研究.[M].安徽省计划委员会;安徽省地质矿产局著;.地质出版社.1996,
[5]  
中国岩石圈动力学概论.[M].《中国岩石圈动力学地图集》编委会编;丁国瑜主编;.地震出版社.1991,
[6]  
中国地震等烈度线图集.[M].国家地震局全国地震烈度区划编图组汇 编.地震出版社.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