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MODIS的山东省植被覆盖时空变化及其原因分析

被引:32
作者
于泉洲 [1 ]
梁春玲 [2 ]
刘煜杰 [3 ]
姜浩 [4 ]
孙雷刚 [5 ]
机构
[1] 聊城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
[2] 商丘师范学院环境与规划学院
[3]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文明研究中心
[4] 广东省地理空间信息技术与应用公共实验室广州地理研究所
[5] 河北省科学院地理科学研究所
关键词
植被; 时空变化; NDVI; MODIS; 降水量; 山东省;
D O I
10.16258/j.cnki.1674-5906.2015.11.007
中图分类号
Q948 [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卫星遥感获取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可以指示地表绿度和植被覆盖特征,被广泛应用于大尺度地表植被活动的监测和评估。基于2000─2014年的328景MODIS/NDVI时间序列数据,采用基于栅格像元的趋势分析和稳定性分析方法,深入分析了2000年以来山东省不同区域植被覆盖和绿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近15年山东省植被年平均NDVI和春季NDVI都呈现显著增加趋势(P<0.01),NDVI的增加趋势与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关系显著(P<0.05);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剧,生长季绿色植被面积显著减少,平均每年减少243 km2。(2)NDVI变化趋势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鲁西农业区植被与黄河三角洲以及南四湖的湿地植被变化趋势相反,农田植被绿度有增加趋势,湿地植被绿度下降明显。这一趋势差异与不同植被类型对于降水年际变化的响应差异有关。(3)由于不同植被类型对于自然和人为活动干扰的适应能力不同,不同地区的植被覆盖在时间序列上表现出不同的稳定性。植被稳定性的排序为:农田植被>森林灌木植被>湿地植被。说明湿地植被对于环境变化的响应最敏感,而人为管理的农田植被的抗干扰能力最强。本研究对于了解山东省植被覆盖变化格局特征和评估不同生态系统的气候变化响应具有积极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1799 / 1807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1]  
近50年山东省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J]. 董旭光,李胜利,石振彬,邱粲.应用生态学报. 2015(01)
[2]   基于遥感的南四湖湿地干旱响应特征研究 [J].
于泉洲 ;
刘煜杰 ;
梁春玲 ;
周蕾 ;
张祖陆 ;
王永生 .
资源科学, 2014, 36 (07) :1519-1526
[3]   近40年来南四湖湿地NDVI变化特征及其控制因子分析 [J].
于泉洲 ;
梁春玲 ;
张祖陆 .
湖泊科学, 2014, 26 (03) :455-463
[4]   近50年山东省四季划分及其变化 [J].
董旭光 ;
李胜利 ;
崔晓飞 ;
刘焕彬 .
中国农学通报, 2014, 30 (02) :295-301
[5]   基于卫星遥感的植被NDVI对气候变化响应的研究进展 [J].
侯美亭 ;
赵海燕 ;
王筝 ;
延晓冬 .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13, 18 (03) :353-364
[6]   1961-2011年山东气候资源及气候生产力时空变化特征 [J].
韩玮 ;
韩永红 ;
杨沈斌 .
地理科学进展, 2013, 32 (03) :425-434
[7]   基于MODIS NDVI数据的复种指数监测——以环渤海地区为例 [J].
梁守真 ;
马万栋 ;
施平 ;
陈劲松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2, (12) :1657-1663
[8]   山东省MODIS遥感植被指数时空变化研究 [J].
钞振华 ;
张培栋 ;
袁赛帅 .
生态环境学报, 2012, 21 (10) :1660-1664
[9]   2001-2010年内蒙古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特征 [J].
穆少杰 ;
李建龙 ;
陈奕兆 ;
刚成诚 ;
周伟 ;
居为民 .
地理学报, 2012, 67 (09) :1255-1268
[10]  
Change of surface cover greenness in China between 2000 and 2010[J]. LIU Shuang1,4& GONG Peng1,2,31State Key Laboratory of Remote Sensing Science, Jointly Sponsored by Institute of Remote Sensing Applications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and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101, China;2Institute for Global Change Studies & Center for Earth System Science,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3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Policy and Management,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