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沁水盆地热史演化特征

被引:34
作者
承金
汪新文
王小牛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关键词
沁水盆地; 裂变径迹; 镜质体反射率; 古地温梯度; 山西;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沁水盆地是华北克拉通内的构造盆地,是天然气勘探的潜在重要区域,盆地的热史研究是天然气储层评价的重要基础。重点应用磷灰石裂变径迹的分析与模拟,配合镜质体反射率的分析与模拟以及区域构造地质背景分析,恢复了沁水盆地的古地温梯度和地热演化模型:早古生代地温梯度稳定,为3℃/100 m,晚二叠世至三叠纪地温梯度较前期略有降低,约为2.5~3.0℃/100 m;早、中侏罗世地温梯度开始上升,约为3.0~4.0℃/100 m;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地温梯度大幅度上升,为4.5~6.5℃/100 m;晚白垩世至古近纪早、中期为高地温场的延续时期,地温梯度为5.5~6.5℃/100 m;古近纪晚期—新近纪早期地温梯度大幅度降低,从6.0℃/100 m骤降至4.2℃/100 m左右;中新世以来地温场逐渐趋于稳定,地温梯度由4℃/100 m演变到接近现代地温场的3℃/100 m左右。
引用
收藏
页码:1093 / 1099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从海相地层磷灰石的裂变径迹探讨楚雄盆地的热史及剥蚀史 [J].
郭彤楼 ;
金之钧 ;
汤良杰 ;
周雁 ;
李儒峰 .
现代地质, 2004, (01) :110-115
[2]   晋陕地区地质构造演化与油气聚集 [J].
王同和 .
华北地质矿产杂志, 1995, (03) :283-398
[3]   利用多种古地温计研究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的地热史 [J].
何生,陶一川,姜鹏 .
地球科学, 1995, (03) :328-334
[4]   应用磷灰石裂变径迹定量恢复热演化史 [J].
刘金侠,石广仁,郭秋麟 .
石油勘探与开发, 1994, (04) :15-18+116
[5]   裂变径迹法在研究盆地地热史中的应用综述 [J].
陈建渝 .
地质科技情报, 1991, (04) :83-88
[6]  
油气盆地数值模拟方法[M]. 石油工业出版社 , 石广仁著, 2004
[7]  
沉积盆地古地温测定方法及其应用[M]. 广东科技出版社 , 周中毅,潘长春主编, 1992
[8]  
裂变径迹年龄测定[M]. 地质出版社 , 刘顺生等 编著, 1984
[9]  
Confined fission track lengths in apatite: a diagnostic tool for thermal history analysis[J] . A. J. W. Gleadow,I. R. Duddy,P. F. Green,J. F. Lovering.Contributions to Mineralogy and Petrology . 1986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