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1994~2003年霍乱流行病学分析

被引:6
作者
钟新光
张巧利
刘艳璋
机构
[1] 广东省东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关键词
霍乱; 流行病学分析; 东莞市;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516.5 [霍乱、副霍乱];
学科分类号
100401 ;
摘要
目的分析东莞市1994~2003年霍乱流行特征和状况,为制定霍乱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东莞市1994~2003年共发生霍乱病例236例,平均年发病率为0.58/10万;流行一般自4月开始,6~9月为发病高峰期;病例主要分布在厚街、虎门、洪梅和沙田等沿海镇区,占82.63%;发病年龄最小的为9个月,最大的为91岁,男女性别比为1∶1.43,以青壮年为多见,15~45岁为213例,占总病例数的90.25%;职业分布为民工占绝大多数,占总病例数的83.05%,其次为农民(10.71%);流行形式以暴发为主,暴发病例占总病例数的94.49%;传染途径以水源性和食源性为主。结论东莞市属霍乱常发地区,病例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以青壮年为主,民工为发病的高危人群,在防治对策上应坚持“标本兼治,治本为主”的原则,采取“三管一灭一宣传”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按“早、小、严、实”的原则,认真处理好疫点和疫区,加强腹泻病人和水体、海产品、熟食等外环境的监测,从根本上控制霍乱的发生和流行。
引用
收藏
页码:325 / 327
页数:3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