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肝郁脾虚证的代谢组学研究

被引:108
作者
罗和古
丁杰
岳广欣
陈家旭
机构
[1]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系
关键词
代谢组学; 模式识别; 核磁共振; 中医; 大鼠;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256.4 [肝胆系病证];
学科分类号
100506 ;
摘要
目的:研究慢性束缚应激大鼠(肝郁脾虚模型)的血浆代谢表型改变,开展中医证候学的研究,试图通过对慢性束缚应激大鼠代谢物组的共性分析和生物标记物的发现,寻找肝郁脾虚证候的生物学本质,探讨代谢组学在中医证候学研究中的应用。方法:选用实验用二级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4组:7 d正常对照组(A组)、21 d正常对照组(B组)、7 d模型组(C组)和21 d模型组(D组),每组6只。以慢性束缚方法制作应激大鼠模型。分别于第8天和第22天麻醉后心室取血,用Varian UnityInova 600 M超导傅立叶变化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波谱仪检测。自由感应衰减信号经过32 k傅立叶变换转为一维NMR谱图。调用VNMR软件中的程序将1H谱按默认值,分别从4.5~0.5 ppm(弛豫时间编辑)以及6.0~0 ppm(扩散编辑),每段为0.04 ppm,进行分段积分,将积分数据归一化后,以文本文件或Excel文件贮存,用于模式识别分析。将上述得到的数据文件利用Si mca-P 10.0软件包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大鼠血浆1H NMR谱的主成分分析,各组动物代谢谱各不相同,与已知应激状态下动物体内代谢的调节过程及结果相一致。正常对照组与模型组相比较发现,醋酸、乳酸、酪氨酸、低密度脂蛋白和3.44 ppm的未知化合物的谱峰峰形改变较为明显。这些发生改变的代谢物可以作为肝郁脾虚证的生物标志物做进一步的研究。结论:各组大鼠血浆1H NMR代谢谱之间存在差异,而且可能从代谢组学分析中找出特异的标志性代谢产物,阐释中医证候的生物学本质。代谢组学分析是一种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中医证候学研究方法。
引用
收藏
页码:307 / 313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慢性束缚应激大鼠海马CA1区L-ENK的变化及逍遥散的调节作用 [J].
徐洪雁 ;
赵歆 ;
陈家旭 ;
马梦茵 ;
王竹风 ;
岳广欣 .
世界科学技术, 2005, (05) :18-22+82
[2]   慢性束缚应激大鼠海马脑啡肽mRNA和前强啡肽mRNA表达及中药复方的影响 [J].
陈家旭 ;
李伟 ;
赵歆 ;
杨建新 ;
徐洪雁 .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2005, (02) :121-125
[3]   三种中药复方对慢性束缚应激大鼠行为及皮层和海马NT3的影响 [J].
陈家旭 ;
李伟 ;
赵歆 ;
杨建新 ;
陈青红 ;
马梦茵 ;
李柳骥 ;
徐洪雁 .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4, (02) :19-23
[4]   逍遥散对慢性束缚应激模型大鼠相关脑区CRF基因表达的影响 [J].
陈家旭 ;
唐已婷 .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2004, (01) :72-75
[5]   慢性束缚应激大鼠下丘脑β-内啡肽变化及中药复方对其的影响 [J].
陈家旭 ;
杨建新 ;
赵歆 ;
李伟 ;
陈青红 ;
马梦茵 ;
李柳骥 ;
汪南玥 ;
薛飞飞 ;
洪梅 .
中国医药学报, 2004, (02) :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