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海效应暴雪的三维热力结构特征

被引:13
作者
杨成芳 [1 ,2 ]
机构
[1] 山东省气象台
[2]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关键词
海效应暴雪; 三维热力结构; 不稳定; 浅层对流;
D O I
10.16441/j.cnki.hdxb.2010.02.004
中图分类号
P426.63 [固态晶状降水];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采用烟台多普勒天气雷达、天气图等观测资料和中尺度模式(RAMS4.4)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2008年12月4~6日发生的一次海效应暴雪的时空分布和三维热力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渤海海效应降雪并非传统认为的仅发生在蓬莱以东的山东半岛地区,而是广泛分布于山东半岛、莱州湾、渤海中东部和黄海西部洋面上;降雪源地有暖海面和陆地,即莱州湾、渤海中部至渤海海峡和山东半岛。(2)浅层对流是海效应降雪的重要热力特征,当强冷空气流经渤海时,暖海面通过湍流交换等作用向冷空气底层输送感热和潜热,使得低层增温增湿,产生对流层中上层干冷低层暖湿的对流性不稳定。(3)冷空气的强弱影响渤海暖海面及山东半岛地区的垂直热力结构,导致降雪强度在不同时段存在显著差异。海气温差与热通量成正比,初期冷空气弱,对流层中低层的垂直温差小,海面上空的暖湿层浅薄,不稳定能量弱,产生的降雪量小;中后期冷空气强盛,对流层中低层的垂直温差大,暖湿层较为深厚,不稳定能量增强,导致降雪强度和降雪量大。(4)与单一要素温度和湿度相比,对流层低层相当位温的水平分布对强降雪落区具有更好的指示意义,强降雪发生在高相当位温脊线附近。
引用
收藏
页码:17 / 27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2005年12月上旬山东半岛暴雪的观测与数值模拟研究 [J].
李鹏远 ;
傅刚 ;
郭敬天 ;
刘娜 .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39 (02) :173-180
[2]   2005年12月3—21日山东半岛持续性暴雪特征及维持机制 [J].
周淑玲 ;
丛美环 ;
吴增茂 ;
闫淑莲 ;
杨成芳 ;
朱君鉴 .
应用气象学报, 2008, (04) :444-453
[3]   山东半岛一次持续性强冷流降雪过程的成因分析 [J].
杨成芳 ;
李泽椿 ;
李静 ;
车军辉 .
高原气象, 2008, (02) :442-451
[4]   2005年山东半岛特大暴风雪分析 [J].
孙兴池 ;
王文毅 ;
闫丽凤 ;
王业宏 ;
隋岩 .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06) :879-884
[5]   烟台冷流强降雪天气预报指标统计分析 [J].
李刚 ;
党英娜 ;
袁海豹 .
山东气象, 2007, (03) :24-26
[6]   胶东半岛冷流降雪与海气湍流感热输送的关系 [J].
于志良 .
气象学报, 1998, (01) :121-128
[7]  
雪暴[M]. -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英)迈克尔·阿拉贝著, 2006
[8]  
山东天气分析与预报[M]. - 气象出版社 , 曹钢锋等编著, 1988
[9]  
An Objective Forecast Method Developed for Lake Ontario Induced Snowfall Systems[J] . Journal of Applied Meteorology (1962-1982) . 1979 (6)
[10]  
Introduction to RAMS4.3/4.4 .2 Robert L W,Craig J T. http://www.atmet.com/html/docs/rams/ug442rams2intro .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