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劳动理论视角下社交机器人的发展

被引:8
作者
韩秀
机构
[1] 中华女子学院文化传播学院
关键词
D O I
10.15997/j.cnki.qnjz.2020.27.045
中图分类号
G206 [传播理论];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正>1983年,美国社会学家阿莉·R·霍赫希尔德(Arlie Russell Hochschild)首次提出了情感劳动(emotional labor)理论,此后各领域学者展开了不同角度的研究。本文在研究社交机器人与人类用户之间的传播现象时,将社交机器人作为传播主体来看待,采用"遵照一定规则表达适当情感的行为"的情感劳动定义①。社交机器人的情感劳动即"社交机器人遵照规则表达适当情感的行为"。本文的研究对象界定为向人类表明身份的聊天类社交机器人,
引用
收藏
页码:81 / 82
页数:2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ELIZA—a computer program for the study of natural language communication between man and machine.[J].Joseph Weizenbaum.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1966, 1
[2]   EMOTIONAL LABOR IN SERVICE ROLES - THE INFLUENCE OF IDENTITY [J].
ASHFORTH, BE ;
HUMPHREY, RH .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3, 18 (01) :88-115
[3]  
机器人及安全技术.[M].赵婧;魏彬;魏悦川.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6,
[4]  
科技史与方法论.[M].梁洪亮.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5]  
英国创新信息概述.[M].张明龙; 张琼妮; 著.企业管理出版社.2015,
[6]  
网民的力量.[M].张雷;刘力锐.东北大学出版社.2014,
[7]  
基于ALICE的研究生招生咨询智能聊天机器人研究与实现.[D].冯德虎.西南交通大学.2013, 12
[8]   问答系统:核心技术、发展趋势 [J].
王树西 .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5, (18)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