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愤能否作为量刑的依据

被引:7
作者
伍柳村
左振声
机构
[1] 四川大学法律系
关键词
民愤; 程度; 罪犯; 社会危害性; 犯罪事实; 犯罪行为; 社会行为; 死刑立即执行;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正> 多少年来,在我国法学理论界尤其是司法界有一种把民愤的有无和大小作为量刑的重要依据之一的主张(以下简称"民愤论"),这在刑法理论上和刑事立法上有没有依据?在司法实践中利弊如何?本文想就这些问题提出我们粗浅的看法。一、"民愤论"没有理论上的依据按照刑事责任的原则,一个人只有当他实施了某种犯罪行为时,他才进入了受立法者支配的刑事法律领域,成为刑罚适用的对象,他才有接受国家刑罚处罚的义务。这就是说,犯罪者只应就自己犯罪行为承担刑事责任,而刑罚严厉程度的差别,也只能从犯罪者本人实施的犯罪行为中去寻找依据。作为刑罚权主体的国家,只能要求犯罪者对自己本身的犯罪行为(或犯罪事
引用
收藏
页码:13 / 17
页数:5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