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素形态对豫麦34地上器官游离氨基酸和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被引:9
作者
郭鹏旭
熊淑萍
杜少勇
马新明
机构
[1] 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关键词
小麦; 豫麦34; 氮素形态; 地上器官; 游离氨基酸含量; 蛋白质含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2.1 [小麦];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为给小麦优质生产中合理施用氮肥提供理论依据,以小麦品种豫麦34为材料,采用盆栽方法研究了三种氮素形态对豫麦34地上器官游离氨基酸和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叶片、茎、鞘和籽粒中游离氨基酸含量均以开花期最高;穗轴和颖壳中游离氨基酸含量以花后10 d最大;各叶位游离氨基酸含量高低表现为旗叶>倒二叶>倒三叶>倒四叶。三种氮素形态处理比较,各器官中(开花期倒三叶、倒四叶、穗轴和颖壳除外)游离氨基酸含量于花后30 d前均以酰胺态氮处理最大,铵态氮和硝态氮处理下互有高低,花后30 d以酰胺态氮处理最低;硝态氮处理下籽粒球蛋白含量最高,铵态氮处理下醇溶蛋白和麦谷蛋白含量最高,酰胺态氮处理下清蛋白含量、麦谷蛋白/醇溶蛋白比值、蛋白质含量最高,氮素形态间差异显著。说明施用酰胺态氮肥能够提高籽粒灌浆前、中期地上各器官中游离氨基酸含量,促进灌浆后期游离氨基酸向籽粒中的转运,提高籽粒蛋白质含量,因此,酰胺态氮肥是豫麦34品质栽培中首选的氮源。
引用
收藏
页码:326 / 329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稻麦套种对小麦花后地上部游离氨基酸含量及籽粒品质的影响 [J].
张军 ;
许轲 ;
张洪程 ;
戴其根 ;
霍中洋 ;
张瑛 ;
徐顺飞 .
麦类作物学报 , 2006, (02) :109-112
[2]   不同形态氮素对专用型小麦花后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及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J].
王小纯 ;
熊淑萍 ;
马新明 ;
张娟娟 ;
王志强 .
生态学报, 2005, (04) :802-807
[3]   谷氨酰胺对扬麦9号强势和弱势籽粒淀粉及蛋白质积累的调控 [J].
周琴 ;
姜东 ;
戴廷波 ;
荆奇 ;
曹卫星 .
麦类作物学报, 2005, (01) :44-49
[4]   不同施肥水平对不同品种小麦籽粒蛋白质和地上器官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J].
王月福 ;
于振文 ;
李尚霞 ;
余松烈 .
西北植物学报, 2003, (03) :417-421
[5]   土壤肥力对小麦开花后各器官游离氨基酸和籽粒蛋白质含量变化的影响 [J].
王月福 ;
于振文 ;
李尚霞 ;
余松烈 .
麦类作物学报, 2003, (01) :41-43
[6]   氮素营养水平对冬小麦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变化和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J].
王月福 ;
于振文 ;
李尚霞 ;
余松烈 .
作物学报, 2002, (06) :743-748
[7]   豫麦34号的主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J].
邢廷茂 ;
黄立新 ;
董亚南 .
麦类作物学报, 2002, (01) :101-101
[8]   氮素对小麦茎鞘物质贮运和籽粒发育的调节效应 [J].
郭文善 ;
方明奎 ;
王蔚华 ;
朱新开 ;
封超年 ;
彭永欣 .
江苏农业研究, 2001, (04) :1-4
[9]   不同氮源对水稻幼苗根氨同化酶的影响 [J].
李泽松 ;
林清华 ;
张楚富 ;
彭进 ;
魏国威 .
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 (06) :729-732
[10]   籽粒发育期小麦体内氨基酸组分及运输 [J].
段留生 ;
何钟佩 ;
韩碧文 .
麦类作物学报, 2000, (02) :1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