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输出地“民工荒”成因的经济学分析

被引:13
作者
李晓春
机构
[1] 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关键词
“民工荒”; 农民工输出地; 农民工输入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249.2 [中国];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民工荒”的问题不仅仅在东部发达省份出现,近年来,一向是农民工输出地的中西部省份也出现了“民工荒”的现象。输出地“民工荒”与我国劳动力转移机制的双重性有关,区域内的转移机制符合刘易斯模型,而跨区域转移的机制符合哈里斯—托达罗模型。输出地“民工荒”的主要成因是劳动力无限供给能力的下降和农民工输出地与输入地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全面解决“民工荒”问题需要兼顾农民工输出地、输入地劳动力转移的特征,从经济全局出发对产业布局作出统一安排。
引用
收藏
页码:115 / 121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长三角经济发展中的劳动力转移和反向制约 [J].
李晓春 .
江苏社会科学, 2006, (02) :220-223
[2]   中国究竟还有多少农业剩余劳动力 [J].
王检贵 ;
丁守海 .
中国社会科学, 2005, (05) :27-35+204
[3]   我国劳动力转移的双重机制 [J].
李晓春 .
南京社会科学, 2005, (07) :15-22
[4]   民工供给量的统计分析——兼论“民工荒” [J].
章铮 .
中国农村经济, 2005, (01) :17-25
[5]   我国户籍制度下的劳动力转移 [J].
李晓春 ;
马轶群 .
管理世界, 2004, (11) :47-52+155
[6]   21世纪初期我国农村就业及剩余劳动力利用问题研究 [J].
农业部课题组 .
中国农村经济, 2000, (05) :4-16
[7]  
劳务大省安徽首现“民工荒”[N]. 郁海雷,孙玉春.工人日报. 2006 (001)
[8]  
劳务输出大省闹"人荒"--农村招工难的背后 .2 邹渠. 四川日报 .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