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性的缺失——论课程的文化锁定现象

被引:16
作者
郝德永
机构
[1] 锦州师范学院教育研究院辽宁锦州
关键词
课程; 文化; 文化性; 文化锁定;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423 [课程论课程设计、课程标准等入此。];
学科分类号
摘要
课程起源于文化传承的需要 ,传递、复制、再生产社会文化是学校课程唯一不变的使命。在课程发展中形成了特定的文化锁定现象。它造成了课程应具有的自在的文化品性及其所必然引发的内在的、独立的价值标准与宗旨的消解。课程成了现实社会主流文化的“代言人”。它具有诠释、粉饰及原样传递的职责 ,却无反思、批判、创新的品质。学校教育的工具品性、灌输与训练机制、教育教学理论的学术品质等 ,都是课程文化锁定现象所造成的文化性缺失的必然结果。揭示课程文化性缺失的病理表征 ,是使课程由文化的工具存在转变为文化的主体存在的重要前题
引用
收藏
页码:77 / 83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4 条
[1]  
控制与反抗.[M].傅永军著;.泰山出版社.1998,
[2]  
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美)丹尼尔·贝尔(DanielBell)著;赵一凡等译;.三联书店.1989,
[3]  
现代文明与人的困境.[M].(美)马尔库塞著;李小兵等译;.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89,
[4]  
人的潜能和价值.[M].(美)马斯洛(Maslow;A.H)等著;林方主编;.华夏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