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城市视角下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双重集聚研究

被引:11
作者
李强 [1 ,2 ]
机构
[1] 南京大学经济学院
[2] 安徽科技学院财经学院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 双重集聚;
D O I
10.14134/j.cnki.cn33-1336/f.2013.01.007
中图分类号
F719 [服务业]; F424 [工业建设与发展]; F224 [经济数学方法];
学科分类号
020205 ; 1202 ; 120202 ; 0202 ; 0701 ; 070104 ;
摘要
文章通过理论分析得出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在城市内集聚产生的双重集聚效应的理论假说,通过实证分析从城市空间和价值链视角研究双重集聚效应形成的内在机制。在验证理论假说的基础上得到如下结论:在保持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城市中存在一个均衡的土地租金,使得双重效应的互补效应达到最大;城市规模有利于双重集聚效应的提高;区域中的中心城市对其他城市的双重集聚效应有一定的辐射作用,经济距离越短辐射作用越大。为了进一步分析双重经济效应,文章基于不同规模城市的视角研究双重集聚效应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双重集聚效应对劳动生产率有"倒U"型的促进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70 / 78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的空间结构研究.[D].胡丹.首都师范大学.2009, 10
[4]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共生关系研究——对苏、浙、沪投入产出表的动态比较 [J].
胡晓鹏 ;
李庆科 .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9, 26 (02) :33-46
[5]   发展现代生产者服务业与调整优化制造业结构 [J].
刘志彪 .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 2006, (05) :36-44
[6]   生产者服务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经济增长新动力——基于长三角的分析 [J].
高传胜 .
现代经济探讨, 2006, (01) :44-47
[7]   城市功能意义的城市化及其产业支持 [J].
洪银兴 .
经济学家, 2003, (02) :29-36
[8]   90年代中国省级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度分析 [J].
张晓东 ;
池天河 .
地理研究, 2001, (04) :506-515